(新春见闻)武汉汉阳:千年高龙“腾跃”龙年新春

来源: 闪电新闻
2024-06-13 23:37:43

  中新社武汉2月21日电 题:武汉汉阳:千年高龙“腾跃”龙年新春

  作者 武一力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嘿呦呦……”正月十一,在武汉汉阳,舞龙人李光明和队友们忙碌起来。春节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高龙)已亮相武汉多场庙会。

  54岁的李光明是“汉阳高龙”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强体壮,声如洪钟,担任舞龙头重任。只见他口衔碗口粗的竹篙,上方顶着一尊6米高、60多斤重的龙头。高龙随着他的身体律动灵活游走,观众拍手称奇。

  高龙表演以舞龙头为重点,主要有叩、扫、举、抖、顶、托和“口衔齿托”等动作,其中“口衔齿托”难度系数最高,李光明正因这招绝活成为当地闻名的“驭龙高手”。

  “舞龙人先要扛起几十斤重的龙头,抬头仰视天空,用口齿衔住龙头下方的竹篙,双膝跪地挪动前行,坚持数分钟不倒。”李光明说。这不光靠蛮力,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还要辨别风向,避免龙头晃动或倾倒。舞龙30余载,他的牙齿因此被磕掉几颗。

  起源于唐代的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民间舞龙艺术形式,盛行于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永丰乡。当地属古“云梦泽”,湖水纵横密布,盛传龙依水而存,每年春节时舞高龙,祈求风调雨顺。

  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来到水边“化龙”,焚烧抢福,一年一会的舞高龙仪式才算结束。

  年过八旬的李国望年轻时是一名舞龙人,如今是高龙龙阳传习所负责人之一。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匠人们便开始扎高龙。高龙保持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的传统切割式结构,龙身一般为12节,代表12个月份。高龙“骨架”由竹篾编制而成,呈“乙”字形,龙头昂扬,龙眼浑圆,口含龙珠,背插令旗,金银龙鳞交相辉映,更添几分威严。扎制一条高龙,要经历约50道工序。

  “龙头每年都要比头一年高一些、重一些,表示‘节节高’,龙头和龙身上的文字、图腾也蕴含着人们 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的心愿。”李国望说。

  李光明表示,作为传承人,最担心的是这项古老技艺后继无人。他认为,想要让非遗向上开花、向下扎根,一要守正创新,在保留扎龙、舞龙传统精髓的同时,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舞龙技法创新,积极融入文旅活动,让非遗转化为经济效益和资源。二是培养新人,形成传承机制。在汉阳龙阳新村社区成立了高龙龙阳传习所,现已培育20余名传承人,其中不乏“90后”。

  令人欣慰的是,纵使千年过去,高龙并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涌现高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扎制工作室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高龙风采。汉阳高龙,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完)

  “我和这里的每件文物感情都很深,真的是爱不释手。”章太炎嫡孙章念驰表示,此次捐赠好比带着祖父回归。作为后人,不能靠这些文物变现,展出、研究才能让它们更具价值。

  中科院空天院副院长张兵研究员指出,该院将继续为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的各项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希望新成立的工作委员会加强遥感测绘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学术交流,为深空探测任务和相关科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生动说明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要有针对性地破解扩大消费面临的一些制约,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比如在需求侧,要注重解决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而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的难题;在供给侧,要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此次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发榜、机构揭榜”引才模式,集中发布三一集团、铁建重工等24家园区企业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岗位301个,吸引60多家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参与“揭榜”。三一集团、铁建重工等8家企业与锐仕方达、长沙简聘等8家猎头代表机构现场签订了引才合作协议。

  据了解,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活动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估,发布人才需求岗位301个,其中高级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占比高达90%,涵盖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园区主特产业领域,年薪30万元以上的达到96%,年薪100万元以上的10余个。

  拜登夸耀其领导的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芯片与科学法》等法案为美国制造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确保“服务美国的供应链以美国为起点”。

张志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