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万里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8 02:19:36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上官云)作为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辽阔的土地上,气势恢宏、雄伟壮丽,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古人为何要修筑长城?它具有哪些文化属性?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中新网记者采访了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尝试解读万里长城。

  在董耀会看来,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大墙。它是一个完整、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和平的象征,从古至今影响深远。

  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的历史极为悠久,《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按照董耀会的观点,长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彼时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互有攻守,于是一些诸侯国便根据自身需要筑起了长城。

  此外,秦、赵、燕三国与游牧民族毗邻,为了抵御侵扰,也在北边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陆续采取了许多增强边防守备的措施,比如大规模修筑长城。

  从结构上看,长城拥有敌楼、角楼、烽火台、城堡等一系列配套建筑。敌楼多为方形,空心的敌楼有门有窗户,可供瞭望,平常里面就驻扎着三五个人。

  “烽火台则一般用于传递烽火信号,城堡用于驻兵;关口是连通长城内外的,一般也有关城,是驻军的,关口主要是做一点进出关的管理。”董耀会解释。

  驿站则如同后世的邮局,主要职能是通讯,以及后勤供给、文件往来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长城是一个完整、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

  “也就是说,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大墙。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古代大批将士、家属在此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边疆社会。”董耀会如是说道。

  烽火系统如何传 递信息?

  如今说起长城,人们的印象标签之一可能是“工程量巨大”。实际上,长城城墙的建筑形式、结构类型、建造方法等等,随着时代演变有着较大差异。

  “当时修建长城,有一个原则是就地取材,这样比较方便。”董耀会说。

  比如条石砌成的城墙,里面可能全是碎石,不然成本会太高。明代砖砌长城所占比例非常少,明长城的城墙,有夯土墙、毛石墙、砖墙和条石墙等多种形式。

  修筑方式或许不是那么精致,但作为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上传递消息的方式足够巧妙。

  简单来说,当发现敌情后,驻守在烽火台的士兵,便会通过张挂标识、点燃烟火或鸣炮等方法,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将信息迅速传递出去。

  董耀会曾举过一个例子,明成化二年时规定,敌兵百人左右举放一烟一炮,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

  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为何中国古代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董耀会的答案是:“修建长城是为了不打仗,建筑长城的人并不想打仗。”

  “长城是和平的象征。它的防御性质也是与生俱来的,修长城的人不可能背着长城去打仗。”董耀会解释,中华民族忧患意识极强,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有备无患”。

  他认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有冲突性,也有互补性,彼此如果能够和平稳定发展,这对双方来说都有利。而在古代农耕与游牧交错的地带,修建长城,就是减少冲突的有效方式。

  比如说,人们在长城内外生活,也可以通过长城的关口进行贸易互通,长城的存在构建了一种秩序,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平商贸。

  它的文化属性也很明显。董耀会说,长城影响深远,面对困难,大家常说“众志成城”,每个人贡献一份力量,如同一块砖、一块石头,最终修筑起伟大的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通过长城,人们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建筑奇迹,也看到了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坚韧不屈的精神。

  “如今,长城得到了修缮和保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董耀会设想,或许也可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步道,人们在徒步旅行的同时领略沿途景观,感受风土人情。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老的长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全新的光彩。(完)

机械臂如何长期在空间环境中工作?

<strong>  更迭:</strong>

  热度最高的是体育总局口令版八段锦教学,播放量超1052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画质的视频下,洋洋洒洒近6000条评论,其中多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相互之间,称彼此为“锦友”。

  根据柬埔寨发展理事会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柬埔寨政府批准了186个新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40.32亿美元,其中中国在柬投资达16.94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42%,是柬埔寨最大投资来源国。柬埔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占达利·尼克对本报记者表示,得益于传统友谊和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柬中经贸往来一直非常密切,随着RCEP和柬中自贸协定逐步发挥作用,柬中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柬中贸易和投资合作还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能够在救援“黄金72小时”后成功获救,中国救援队副队长赵洋认为,她们本身有很强的韧性与耐力,周围有足够的空间,搜救时来自外界的呼喊声也是促使她们成功存活的因素。

  这被认为是他刻意培养西方舆论的标志。

黄秀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