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铁杆友谊”升华正逢其时

来源: 知识网
2024-05-10 18:35:18

  八年前,习主席访塞期间,两国元首决定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次,两国元首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双方还就此签署联合声明,作出多领域、全方位部署。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塞关系的战略性、特殊性和高水平。

  要理解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先要了解中塞长期以来的交往方式。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塞尔维亚第一时间提供大量救灾物资;新冠疫情期间,武契奇总统迎接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时,深情亲吻中国五星红旗;河钢斯梅戴雷沃钢厂创造了“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的奇迹;平稳运营两年的匈塞铁路贝诺段极大便利了民众出行……一个个生动故事,见证了中塞两国是真朋友、好伙伴,“铁杆友谊”历久弥坚。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塞方也在推进“塞尔维亚2027——跃向未来”等发展规划。两国此次宣布“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可谓水到渠成,反映了双方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即共谋发展、合作共赢、彼此成就。

  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强调,要突出两国关系的战略性、坚持两国合作的务实性、发扬两国关系的创新性。这三点主张为“铁杆友谊”的升华指明了方向。

  中塞两国未来交往,互尊互信仍是基础。中方始终充分尊重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塞尔维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塞方一直坚定支持中国在台湾等核心利益问题上 的正当立场。习主席强调,双方要继续坚定相互支持,深化战略合作,维护好各自政治安全和根本利益。这将推动中塞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实打实的合作,是中塞友谊升华的关键。十年来,从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到连接巴尔干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运输大动脉E763高速公路,再到匈塞铁路,中塞两国共建“一带一路”亮点纷呈,显著改善了塞尔维亚民生。这一次,中塞双方同意,不仅继续在进出口贸易、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等传统领域合作,也要在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开展合作。有分析指出,未来中塞合作将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和绿色能源,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给两国带来更多发展动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随着两国互免签证、互认驾照等政策措施落地,以及中塞直飞航班的开通,双边人员往来大大增多。塞尔维亚“中文热”不断,更多中国人去塞尔维亚打卡美景和文化。这次习主席访塞,一万五千名塞尔维亚民众聚集在塞尔维亚大厦广场挥舞中塞两国国旗表示欢迎,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为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习主席宣布了中方的首期6项举措。其中既包括中塞自由贸易协定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生效、中方将在未来3年支持50名塞尔维亚青年科学家赴华开展科研交流,也包括中方将在未来3年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赴华学习、鼓励两国航空运输企业开通贝尔格莱德至广州直航航线等。这些涵盖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举措,将为双边合作交流注入新动力,让两国人民走动更勤、心灵更近。

  中国人讲,“朋友以义合”;塞尔维亚也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中塞“铁杆友谊”升华正逢其时。这将有力推动中塞两国各自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武契奇总统说,塞尔维亚的未来同中国紧密相连。可以预见,“铁杆友谊”将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离六医院不到20公里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经历着同样的考验,特别是医院ICU 。在与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组长金晓博通话时,你会听到电话那头的重症监护室里呼吸机发出的“滴滴”声。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台北1月2日电 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台湾金融三业税前获利5279.78亿元(新台币,下同),同比减少41.9%;其中仅银行业获利呈正增长,保险业获利则下降逾八成。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2日电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大使在美国与美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

  都市周边游、郊区休闲游、乡村体验游等占据主流。襄阳谷城班河大峡谷围炉煮茶、篝火晚会、民俗年货节等乡村游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乡村田园休闲娱乐。宜昌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推出“游最美乡村、品农家美食、住最佳民宿、购特产年货”系列活动。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从卡塔尔世界杯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里,牛津学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会师”里,路透社评论员看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科技实力;从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里,韩国媒体看到了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贡献……

李敬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