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台农的闽西谷主梦:种萱草建“台东忘忧谷”

来源: 大河网
2024-06-03 23:52:05

  中新社龙岩6月3日电 题:六旬台农的闽西谷主梦:种萱草建“台东忘忧谷”

  作者 叶秋云

  初夏已至,萱草花开。从福建龙岩漳平市市区出发,前往漳平市桂林街道的瑞都村,台农陈庆徽种的上百亩萱草花海就在村间路旁,颇为壮观。山丘下、田地里,桔黄、桔红色的花,嫩绿的叶,成片成片的,在风雨中摇曳,格外娇艳。

  “我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一体的景区。”在萱草花海旁一栋名为“台湾驿站”的八角亭小屋里,年过六旬的陈庆徽近日对中新社记者侃侃而谈。

  2021年,在大陆经商三十余年的陈庆徽看中瑞都村优越的地形、地貌,决定种植萱草再创业。他的初衷是,打造继永福樱花茶园之后又一个令人陶醉的花卉观赏胜地。

  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有“宜男草”“忘忧草”“疗愁”等多种称谓,民间又唤作“金针草”。陈庆徽告诉中新社记者,萱草不仅别名多,品种也非常多;他引种台湾十余种萱草,最后只有“台东11号”、“花莲9号”的花开得最旺、最美。

  从刚开始的40万株,到现在约800万株,陈庆徽的萱草种植基地花开正艳。“远而望之,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观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 ......”一如古人在《忘忧草赋》中的描写,瑞都村的萱草花以其姿态柔美、花色艳丽,吸引游人慕名来打卡。

  “萱草,观为花,食为菜,用为药,处处都是宝。”陈庆徽心存期许,“台湾有超美金针花海,在台东、花莲;龙岩也有一个最美金针花海,就在漳平”。

  萱草花与瑞都村的“碰撞”,激活了乡村文旅一池春水。萱草花海中,“月亮代表我的心”“电话亭”“天使的翅膀”“母亲节相框”等一个个互动打卡点映入眼帘。陈庆徽说,这是为加强游客赏花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今年5月12日至5月20日,萱草花开时,2024年漳平市桂林街道瑞都村首届萱草花采摘节举行,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销售萱草花万余公斤、啤酒6吨多。“没想到来的游客这么多,一个小小的村庄都堵车了。”陈庆徽喜出望外。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至500亩。”陈庆徽充满了干劲儿。他说,在台湾,观赏萱草花,5月去台东,8月要去花莲;而在瑞都村,一个地方的萱草花海就可从5月开始观赏到10月才结束。

  萱草种植基地右侧,有一座小山,名为龙秋坑。陈庆徽向中新社记者道出了他的小目标,“在龙秋坑上种满萱草,将龙秋坑变为‘台东忘忧谷’”。

  不过,陈庆徽也有点小担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他坦言,现在基地招工,都是一些老年人在劳作,“吸引年轻人返乡迫在眉睫”;带动年轻人回乡创业,才能带动整个瑞都村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

  今年春节过后,陈庆徽把18岁的外孙张贯裕也从台湾带过来,一同扎根瑞都村,住“茅草屋”,打理萱草种植基地。“下到田里去,住在田边,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陈庆徽希望外孙能影响身边的好友,多带一些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大陆处处都有机遇,只要年轻人把握住了,还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

  对于大陆陆续出台的惠台利民政策措施,陈庆徽竖起大拇指,“自2021年‘农林22条措施’发布以来,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政府扶持力度很大,服务从‘保姆式’向‘妈妈式’转变,切实解决了我们创业的后顾之忧”。(完)

  印度政府已经将2023-24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加到约726亿美元,比前一财年的初步估计高出13%。增加的这些国防预算,据称就将用于在中印边界地区部署更多武器装备,以及修建更多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因此,在这样一个互相嵌套的科研管理体系中,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的政府、负责组织研究的科研单位和一线科学家之间,权责是模糊和失焦的。“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全国多地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后,项目经费实行定额包干,只定总量,对执行细节不做约束,本是为了放权给科研人员,但现实中却起到了反向刺激,让人们想申请更多项目的原因。”周忠和说。

  据悉,从4月23日开始,该访华团将在5天内访问香港、深圳、天津和北京。访华团第一站是香港,双方将就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交流,访华团还将参观香港科技园;在深圳,访华团将和广东省政府交流;在天津,该团将访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探讨澳大利亚在中国“3060目标”(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编者注)方面的合作机会;在北京,访华团将与专家就创新创业和合作机会进行对话。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是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他分析说,在人才引进方面,首席科学家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在评定职称、工资和绩效等方面,都要归所属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看来,当下中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陷入的困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底层逻辑:科研的自主权到底该给谁?

  其实,中国学者多年来一直呼吁提高稳定经费的支持比例,但由于整个体制存在对以竞争性经费为主体的路径依赖,无论科研工作者还是管理者,对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关系,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共识。

林承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