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领衔研发液态金属成膜新技术 成功构建新型“人工树叶”

来源: 宣讲家
2024-06-06 04:58:47

  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自然界的植物光合作用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如何模仿这一过程来实现太阳能的转化利用和产业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记者2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团队与中外多个团队合作,最新研发出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成功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因其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而被形象称为“人工树叶”,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领导完成的重要新能源材料研究成果论文,近日以“液态金属镶嵌的人工光合成膜”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刘岗研究员指出,基于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的绿氢制备技术属于前沿和颠覆性低碳技术,其走向应用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稳定且低成本的太阳能驱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薄膜即“人工树叶”。目前,常用的薄膜制备技术因制备环境苛刻或成膜质量差,难以满足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实际应用需求。

  在自然界,植物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过程中,植物叶子中起光合作用的光系统II和光系统I,是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这一特征是自然光合作用能有效运行的重要结构基础。

  受此启发,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熔融 的低温液态金属作为导电集流体和粘结剂在选定基体上规模化成膜,结合辊压技术进行半导体颗粒的嵌入集成,实现了半导体颗粒的规模化植

  刘岗介绍说,半导体颗粒镶嵌在液态金属导电集流体薄膜中形成三维立体的强接触界面,其结构犹如“鹅卵石路面”,使得其不仅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光生电荷收集能力。以钒酸铋为例,嵌入式钒酸铋颗粒的光电极活性相比传统的非嵌入式钒酸铋光电极高出2倍,且长时连续工作120小时几乎无活性衰减;光电极从1平方厘米放大至64平方厘米后,单位面积的光电流密度仍可保持约70%,远优于目前所知大面积钒酸铋光电极小于30%的活性保持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同时嵌入产氧和产氢光催化材料,可实现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面板的规模化制备,在可见光照射下,其活性是传统非嵌入式金薄膜支撑光催化材料膜的近3倍,超过上百小时持续工作无衰减。

  刘岗表示,本次研发的液态金属成膜新技术还具有普适性好和原材料易回收等优势,利用氧化锌、三氧化钨、氧化亚铜等商业化半导体颗粒,可实现不同半导体颗粒薄膜在不同基体上的规模化制备,所获得的颗粒嵌入式薄膜的活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的非嵌入式样品。

  此外,在柔性基体上集成的薄膜在大曲率弯折10万次后仍可保持95%以上的初始活性。在循环和高效利用方面,通过简单的热水超声处理,即可将半导体颗粒、低温液态金属以及基体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且回收再集成获得的人工光合成薄膜表现出与原始薄膜近乎相同的活性。(完)

  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报道,2022年12月台湾CPI同比增长2.71%,较同年11月的2.35%增幅有所扩大;2022年全年CPI同比增长2.95%,创14年新高。台当局“主计总处”此前曾预计,2023年1月CPI虽会有所上涨,但不超过3%。

  实际上,近年来,互联网巨头拿地的消息频频传来,而竞得住宅地块也并非首次。

  这不禁让人好奇,“前锋张伟”明显是一个虚构的错误信息,为何会出现在这篇报道里?ChatGPT又为何不抓取一个现实中的国足球员写进这篇报道呢?

  <strong>还没阳过的孩子老人怎么办?</strong>

  吴尊友表示,总体来看,新冠流行三年了,病毒一直持续地在发生变异,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就是传染性在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在增强,但是致病性在减弱。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死亡和病例数的比例来看它的致病性,2020年该比例为2.33%,2021年为1.72%,2022年为0.28%。在2022年12月份,只有0.08%。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变异的变化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在减弱,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抗争,特别是新冠疫苗的广泛应用。

  中国式现代化在为14亿多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将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与巨大贡献也是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

苏维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