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云南丨云南曲靖:千年一“爨” 活力传承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6-23 13:31:48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有火烧。”行走在“爨乡”——云南省曲靖市,不论是耄耋老人或是垂髫小儿,都能说出有关“爨”字的顺口溜,满街的招牌上,随处可见圆润、饱满的爨体字。

  “东晋至唐天宝七年,之前在中原地区受封于爨地并改名的爨氏一族后裔,因社会流动辗转来到云南。经过九代发展,爨氏逐渐枝繁叶茂,成为一方大家族,治理南中地区400余年,期间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爨文化。”曲靖市陆良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县博物馆馆长王洪斌介绍,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文化,包括了诸如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在内的丰富厚重的内容,是云南历史文化发展的三大高峰之一。

曲靖市陆良县的《爨龙颜碑》。 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地处滇东北的曲靖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中原至西南边疆的重要一站,也是西南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域,因此爨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受到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爨氏治理下曲靖又与西南地区的各民族和部落保持紧密联系,通过缔结婚姻、协调利益,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与繁荣。

  “爨氏治理南中地区期间,既奉中央正朔,又相对自治,使得这一地区始终保持稳 定和统一,为国家统一和西南民族团结作出了极大贡献。”王洪斌说。

曲靖市陆良县的《爨龙颜碑》。 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千年爨文化,留下重要的两个载体,便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前者存放在曲靖市一中校园内,后者则放置于陆良县马街镇。两块爨碑,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性字体,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由北向东、向东南迁徙的轨迹,为研究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誉为“南碑瑰宝”。

《爨宝子碑》放置于曲靖市一中校园内。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爨碑中有一句“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如今,曲靖市为传承解读文物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通过书法课程、舞蹈、文旅体验、文创产品等活化传承的方式,使得延续千年的爨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推广爨文化的同时,当地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晶茹、秦华、黄玉琦、蔡树菁、程浩、符皓、尹馨)

  来源:人民网

  截至正月初七,第一财经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三四线城市的多个售楼处了解到,销售案场的咨询和认购量略有改善,但热度仍明显低于2021年之前。其中,现房和准现房的销售情况好于期房。此外,在多个三四线城市,周围县城购房者已取代返乡置业者,成为当地新春购房的主力。

  除却对于网上预约、自助机器等流程上的陌生,子女不在身边、空巢独居等状况,也为老年人群的就医带来诸多难题。小北曾经在医院遇到过一位独自就医、向自己求助的老人,老人腿脚不方便,拄着一个拐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老人问小北怎么去照X光,小北赶忙为老人带路。在带着老人去做检查的路上,小北问老人:“您的孩子没有来陪您吗?”老人说,女儿太忙了,实在脱不开身,只能自己来医院了。

  救援医生告诉记者,到场后据家人叙述:“自己下午5点多联系他们,电话一直没能接通。因担心出事于是赶到家中探望,发现两人中毒倒地。”事后了解到,原来吃过午饭后50多岁的儿子和70多岁的母亲在家中用铸铁炭火炉围炉煮茶,因天冷关闭门窗,不想竟导致两人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春节假期后首日,陕西省迎来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795个重点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5646亿元,同比增长26.3%;年度投资2285亿元,同比增长21.6%。

  福建省文旅迎春活动丰富多彩,推出“福见好戏”文艺展演、百姓大舞台等800多场文艺演出、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特色文旅活动,开展“中国古代吉祥文物展”等200多场文博展览和非遗展示活动,赏花灯、看戏曲、逛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深受欢迎。沉浸式戏剧《雀起无声》在福州“烟山旧”剧场重启,演出销售门票火爆。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假期开演当天共接待观众7300多人,创春节假期单日接待纪录。

  今年1月7日,暂停近三年的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部分复航,相继开通厦(门)金(门)、“两马”两条航线。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人士称,春节复航工作温馨有序。

张珮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