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 沪深北交易所制定实施细则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08 08:25:28

  本报记者 田 鹏 孟 珂 毛艺融

  为落实《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在证监会统筹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起草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实施细则》),并自6月7日起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14日。

  交易所方面表示,《实施细则》落实《管理规定》有关内容,总体立足于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充分体现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六方面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近年来,为落实证券法要求,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程序化交易监管制度建设持续稳步推进。2021年2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程序化交易报告通知,2023年9月份,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了股票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通知,建立起交易所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2024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管理规定》,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总体性、框架性制度安排。

  此次,为推动《管理规定》落地见效,沪深北交易所针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深股通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事项作出细化规定,研究形成《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具体来看,一是报告管理。规定了程序化交易投资者的报告内容、报告时限、变更报告等要求以及会员对客户的报告管理职责等内容。二是交易行为管理。细化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四类重点监控的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类型,明确机构、会员的合规风控职责。三是信息系统管理。细化了程序化交易技术系统的具体要求及测试要求,对会员回报监测、交易单元管理、主机托管资源管理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增强行情收费管理要求。具体费用标准将另行规定。四是高频交易管理。明确了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规定对高频交易从严监管,并提出了额外报告、提高交易费用等差异化管理要求,对不存在高频交易情形的,适用程序化交易的一般管理要求。具体差异化收费标准将另行规定。五是沪深股通程序化交易管理。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参照适用《实施细则》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相关规定。明确了沪深股通投资者的报告路径、监管协作安排等内容。六是监督检查。规定沪深北交易所可以根据自律管理需要,对涉及程序化交易相关主体进行现场或者非现场检查,对违反《实施细则》的相关主体,沪深北交易所可依规采取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

  理性看待程序化交易

  程序化交易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从全球资本市场看,程序化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要理性、正确地看待程序化交易,不能“一刀切”地全面禁止,但同时也不能任由其 发展,不受任何约束和管控。总体应当从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角度,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合规交易,发挥其积极作用,管控好消极影响。

  对于下一步工作安排,深交所表示,将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牢牢把握“趋利避害、突出公平、有效监管、规范发展”的量化交易监管思路,加快推进《管理规定》有关量化交易监管各项具体要求落地见效。一是积极做好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相关工作。二是推进建立北向投资者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三是加快研究制定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相关规定。四是评估完善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发布。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夯实制度基础,严格履行职责,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行为监管,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有序发展,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此外,将根据《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相关监管要求,加快研究制定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制度,整合修订前期发布的程序化交易报告通知并适时以适当方式发布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监控标准。

责任编辑:韦子蓉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高敬、严赋憬)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在绍兴市越城区,检察机关成功研发“骗取医保基金数字监督模型”,直击不法分子打着“免费医疗”的幌子,诱骗老年人就诊,通过虚开、多开诊疗项目、伪造病历等手段非法套取医保基金,挽回了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目前,该数字检察监督模型已在全省检察系统推广。

  此外,首日股价跌幅最高的十家企业中,仅有2022年4月上市的普源精电-U(688337.SH)最终逆风翻盘,上市以来收涨60.46%。除三祥科技(831195.BJ)为12月30日刚刚挂牌上市外,其余8家企业目前股价仍然低于发行价。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市场预期开始逐渐改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但整体增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相关宏观政策的支持。因此,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需以扩张性需求管理和扩张性供给管理为主,并辅之以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政策的政策组合。

  首先,从中美两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看,2023年中国处于主动去库存向被动补库存转化阶段,而美国则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领先于美国。

  12月30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公报。央行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方肇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