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这些误区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21 17:35:57

  大江南北,正热议并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件大事、新事,也是难事。要把它办成办好,需要热情与勇气,也需要冷静与智慧。

  有这样几种做法,既是认识误区,也属实践雷区,一定要避免:

  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的事,只跟狭义的科创部门、研发机构有关,只是“实验室里的事”,是“别人的事”,事不关己、无动于衷。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等,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无动于衷”正好相反,脑子发热、大动干戈、贪大求全,搞“大呼隆”、拉大阵势,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盲目跟跑,照葫芦画瓢,搞出泡沫化,搞成单一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既识别潮流、也认清自己,分类指导,有选择地做,多样态地做。

  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事实上,我们身边大量的传统产业,有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空间,有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革空间。传统、新兴、未来,三类产业,在形成先进生产力质态上,都大有可为。

  为了体现干这件大事的决心,着急忙慌地先来个“破釜沉舟”,“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弄成了“先破后立”,或“快破慢立”,甚至“只破不立”,结果,手里啥也没有了。把握好“立”与“破”的正确次序,事关统筹发展和安全。先立后破,才能稳中求进。

  单个的研究者,或可大胆在未知领域做些试探。但是对一个地方、行业来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儿算哪儿,都非正途。需整体谋划,作出科学判断、战略布局,推进有章法,着力有详略,彼此有配合,循着创新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而进。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不能单靠一只手忙活。企业担当创新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搞好谋划、推动布局、提供服务,更好发挥作用。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大撒把。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都不能少。

  追求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更非全部。想让生产力持续迸发,就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味”浓,“改革味”也浓,需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机制等的改革创新上,放在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

  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自己干,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都是我们的追求。如此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才能立于潮头,既与全球科 技革命产业变革共鸣,也始终攥在自己手里。

  新质生产力也是有“门槛”的。比如,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发生了“质变”的科技创新,才归属“新质”。仍在传统增长方式下,对已有创新的修补式提升,恐怕不能归为此类。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热议正酣。而新质生产力,早已在实践中形成。这不是赶大集,隔三岔五热闹一阵。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既要保持敏锐、起而行之,又需风物长宜放眼量,拿出跑马拉松的韧性来。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掌握正确方法、避免走入误区,最根本的一条,是完整、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新的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必然焕发亿万人的思维激荡。准确理解、敢闯敢试、久久为功,方为践行要义。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陈启智是四川成都人,1950年参军入伍,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助理教员、教员、主任教员、室主任、副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力学系副主任、教授、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航天技术系教授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该省区域创新支撑能力提升,“光谷科创大走廊”入库数量13139家,占比54.73%;“襄十随神”城市群入库数量3783家,占比15.76%;“宜荆荆”都市圈入库数量4262家,占比17.75%。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政策提出,更大力度援企稳岗。鼓励订单较多、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季度生产安排。鼓励有条件地区对春节期间正常生产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补贴,目前江苏省已向春节期间正常经营的5.2万户企业发放了3.13亿元留工补贴。鼓励企业推行弹性休假,按规定足额支付职工正常薪酬和加班工资。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协同招聘活动,鼓励各地向免费提供职业介绍且成功就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放就业服务补助。巩固现有城乡公益性岗位规模,持续加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2023年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5万个以上。

  在审批服务方面,该通知提出,开展2023年版“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取消标准农田占补平衡制度。统筹归并规划选址、耕地保护暨占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踏勘、节地评价、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等论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用地预审审查。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重庆2月1日电 (记者 刘相琳)记者1日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春节假期,重庆上百个续建重大项目建设“不打烊”,截至1月底,超80%续建重大项目已复工,预计2月5日前后实现全面、全员复工。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倪建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