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试点示范加速形成两业融合标准

来源: 光明网
2024-05-24 06:24:19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立足首都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北京市两业融合发展呈现的亮点。

  北京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市级两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等北京市两业融合发展的8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对示范园区内“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开展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的项目按照30%的比例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支持,示范园区通过“弹性年期+弹性规模”方式实现建筑规模增容等系列支持措施。同时,北京市统计局从融合基础、融合模式、融合效应三个维度,探索性构建了北京两业融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两业融合近年来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充分体现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

  北京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融合模式。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市场销售”完整链条,为生物医药企业融合集聚创造了良好生态;小米集团以互联网赋能先进制造业,建立以小米产品为核心、带动生态链企业共同发展的物联网生态。昌平区清华科学城核心区、顺义区中德产业园及配套支撑区等5家示范园区以及利亚德、软体机器人等35家试点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市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单位,正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据了解,基于两业融合发展设立的首家港资硬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已于近期落户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探索通过科技服务为两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清华科学城核心区示范园区内,清华国重昌平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时空信息精密感知技术等全国重点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2024年亮相,据了解,国重基地孵化的第一个融合发展项目也将落地。此外,北京市刚刚发布的产业地图也明确将两业融合作为重点领域,以企业热力图反映空间集聚融合程度,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等重点方向。

  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5+35家市级试点首次全员出席本次会议,分享融合经验、进一步探索合作契机。5家示范园区和35家试点企业在场景应用、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作意向,在支持示范园区共性平台建设、数智化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国家级试点企业小米集团分享了赋能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形成了政企交流、企企交流的良好互动氛围。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说,北工大持续探索建设区校企协同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致力于将“山河湾谷”创新区打造成“人工智能+产业”两业融 合创新高地。

  普华永道综合商务咨询合伙人周矞雯就北京市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提出强统筹、促协同、抓创新、育人才、优环境五点建议。

  微芯研究院新一代数字经济发展部主任吕齐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领域,指出两业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垂类领域应用创造了很好的场景,区块链具备隐私计算的良好特性,自主创新区块链技术将有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港京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谢娜以科技服务业为切入点,对两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各有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真诚倾听试点示范单位对融合发展的诉求和建议,与园区、企业共同谋划如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11月初,于泉林接到辖区内一对老年夫妇的求助电话,原来,这对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疫情防控期间,老人不敢出去买菜,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接龙,导致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于泉林放下电话,立刻买了一批生活物资送了过去。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调查显示,少年儿童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助推者、创造者,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鉴别力相对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力也较弱。互联网的发展助推了明星的流量与热度,很多明星或其背后的利益团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营销号的大量推送也使一些青少年受到追星文化的巨大冲击,甚至出现沉迷现象,总是忍不住想上网看各种明星的花边新闻,难以平衡学习、生活和追星之间的关系。

  团结奋进新征程,同心奋斗创伟业。2022年12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正式启动。“五个一百”活动向亿万人民传递温暖的力量,让更多网络正能量奔涌而出,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万千感动,汇聚起奋斗创伟业的磅礴力量。

  陈东辉认为,人身险业当前正站在重要机遇的节点上。部分居民财富从银行存款“搬家”后,将逐渐稳定、定型。在此背景下,真正长久期、低波动、稳定回报的人身险、养老产品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如果险企以专业水平认真去做,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年轻一代的长期健康险、长期医疗险产品,通过长期储蓄解决未来的医疗成本问题,仍是有待开拓的蓝海市场。

  本报记者 包兴安

曹静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