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专家:器官移植患者定期随访面临现实困境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13 17:18:00

  中新网6月12日电(记者 张尼)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2万余例,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不过如今在我国,移植后不依从性一直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

  6月11日是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当天,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新生会“携手十年,再谱新篇”1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办。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随着我国移植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成功的移植手术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移植患者长期生存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排斥反应、感染、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需要患者长期、定期随访。

  “曾经就有一位肝移植患者在手术后因为没有坚持规律服用抗排异药物以及定期随访,在手术后又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移植中心教授陈虹在活动上分享了一则案例。

  陈虹表示,术后随访是监测患者长期健康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移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随访也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对于改进移植手术技术、优化患者护理方案以及推动移植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教授王伟强调,患者自我管理是术后长期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生在随访时除了给予患者医疗上的帮助,还会给予患者生活方式、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包括患者如何自我监测身体 状况,识别问题征兆等。

  “目前国内的移植供体仍然非常稀缺,以2022年为例,肝移植的供需比大概是1:7,占比整体移植物需求量83%的肾移植供需比则达到了1:11,因此移植供体非常宝贵,且一场移植手术的费用动辄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因此,移植手术后的抗排异对于患者长期有质量的生活就显得特别关键,不仅需要保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还需要让患者保持免疫力,减少感染或肿瘤的风险。”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赵萍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强调了移植供体的来之不易,她呼吁关注术后随访。

  10年间,中欧班列联通中国境内108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8个城市,累计开行6.5万列、604万标箱。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南京1月4日电 (记者 杨颜慈)进入新的一年,万象更新,中国长三角多地也“热”闹了起来。1月4日起,沪苏浙皖的日最低及最高气温“携手登高”,并将在本周末升至暖若初夏的20℃。

  她想找好友小棋做搭档,又怕学习任务重,小棋会拒绝。令她欣喜的是,小棋很快就给了她肯定的答复,两人一拍即合。蔡芷晴将自己的顾虑一股脑倒了出来,小棋笑着说:“没关系,做有意义的事情常会遇到难题。看,现在可是我们两个人的力量合在一起了。”

  “华为Spark项目令我印象深刻。它通过云技术帮助东南亚地区的初创企业打造适宜企业发展的生态圈,使得小微企业得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快速成长,对这些企业帮助很大。”顾清扬说。

  1月3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延续自2022年11月以来的反弹之势,双双大涨。Wind数据显示,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收盘价报6.9050元,较前收盘价涨464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9128元,较前收盘价涨140个基点。

  2022年板块轮动加剧,新能源、信创、半导体、医药板块曾先后领跑市场行情。展望2023年,市场行情主线将走向何方?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纷纷表示,2023年A股市场仍存在较大机遇,消费、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或存在投资机会。

吴家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