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专家:人才培养激活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应用成关键

来源: IT之家
2024-06-03 02:03:06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其背后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数字人才培育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显示出重视。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 性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的缺口仍较大。据测算,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仍在不断扩大,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梅杰同样关注到了这一趋势,他提到,在五年前企业可能会认为数字化是IT部门中十几个人的事,但现在大部分企业会要求企业管理者及业务骨干都具备数字化能力。据他观察,企业数字化人才的比例从原来的10%,到现在变成40%或50%甚至更高。

  不过他亦指出,当前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员工学习数字化技术之后如何具体应用并有实际产出,这也是数字化工具在企业中落地产生价值的过程。

  对此,梅杰认为可以借助“杨三角”理论来帮助理解企业如何更高效培养数字化人才。该理论模型由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员工治理三方面组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员工思维可代表是否具有学习数字化技术的意愿,员工能力意味着是否具有数字化能力,员工治理则代表企业是否能提供数字化平台让员工发挥所长。

  借助这一模型,梅杰建议,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时首先需要激发员工的数字化学习意愿,同时配置合理的企业员工能力建设计划,并借助数据工具平台降低员工的学习门槛和时间周期。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3/54/10634761832780215086.jpg" alt="" />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从台州的实践来看,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涵盖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艺术学理论等领域,旨在推出优秀文艺评论作品,激励文艺评论工作者,推进全国文艺评论创新和繁荣,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推优活动每年举办一次,2016年至2021年已成功举办六届。

  RCEP成员国人口、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约30%,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生效一年有余。(完)

  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信通院西部分院院长张炎认为,要进一步优化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机构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方面的作用,高效配置各类资源,搭建起咨询服务、检测认证、人才培育等领域的桥梁。同时发挥好公共服务平台资源集聚作用。

林宜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