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扩大开放 分享发展机遇——记《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

来源: 看看新闻网网
2024-06-03 19:36:09

  世界开放“寒意”犹浓

  近年来,世界开放事业面临挑战,“寒意”犹 浓。根据《世界开放报告2023》,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连续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间,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世界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仍然低迷,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双双收紧。

  “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债务高企、能源粮食危机等多重负面因素接踵而至,对全球开放造成‘立体式’冲击,深刻改变世界开放格局。”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开放链条加快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从成本、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和韧性,更趋于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开放版图逐步改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寻求开放的愿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迫切;开放治理挑战增多,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遭受冲击,博弈焦点从市场准入议题转向对发展中国家更有挑战的“边境后”规则。

  开放动力正在“破冰”

  虽然近年来世界开放持续低迷,但也蕴含着扩大开放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表示,一方面,科技进步、数字智能、绿色发展等因素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了开放绩效;另一方面,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绿色贸易投资正在成为世界发展新赛道,有望在维护和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韧性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入盘整时期,碎片化、阵营化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只要贸易是互利的,只要资本还是全球逐利的,经济全球化就不会停止。”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表示,从客观动力看,科技变革正在积蓄力量,特别是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服务加速演变。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1万亿美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算,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可达10%。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开放。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福祉,而开放有助于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思维相互碰撞,人员相互往来的世界,必将优于更加封闭的世界。

  做大“蛋糕”实现共赢

  “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发展的正轨,已经成为全球焦点和当务之急。”周小川表示,各国需要加强开放合作,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

  如何重振多边主义,进一步扩大开放?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首先,要重申并加强以规则为基础、非歧视性、开放、公平、包容、可持续和透明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承诺;其次,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加速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再次,要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得到支持,制定绿色、公平和弹性的增长路径;发达国家则应履行其资金承诺,包括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承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以连续六年进博会的精彩实践证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祈耀年表示,中国持续开放的承诺,对所有在华经营和投资的企业以及中国的国际商业伙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方面,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外贸机遇,将为中国和世界实现净零目标注入强大动能。”祈耀年说。

  详戳→<a href="https://weibo.cn/sinaurl?u=https%3A%2F%2Ftyj.fujian.gov.cn%2Fzwgk%2Fxwzx%2Fsxdt%2F202303%2Ft20230306_6126677.htm" target="_blank">https://tyj.fujian.gov.cn/zwgk/xwzx/sxdt/202303/t20230306_6126677.htm</a>

  中新网3月17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上涨,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幅收窄。”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早已呈现出暖意的一、二线城市,2月三线城市房价也表现出止跌甚至转涨的动作。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认为,目前三线城市房价也已筑底,表明我国房地产在前进中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可以有效化解的。

  周忠和强调,修改课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如今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到了大家必须讨论的阶段了”,教育部门需要召集地理学专家,还要征求地球科学专业的学者、中学地理老师等一同商讨。

  作为中学地理老师,马珏认为,改为地球科学,能让各界更重视中学地理学科,培养的学生能更适应大学教学,未来走到科研领域时也能在知识上更好衔接,但同时“还要提升中学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童金南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他在教学时经常发现,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地球科学的了解十分有限。他在野外考察地质公园时还发觉,一些游客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辨识能力。

杨惟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