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力非洲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来源: 金羊网
2024-06-03 07:18:02

  人才培养成为中非合作亮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近日公布的名单显示,50所高校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252所高校被吸收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是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基础上推进实施的重要项目。中非高校交流机制扩容增效,是中国支持非洲教育的又一重大行动。

  当前,人才培养合作成为中非合作的亮点之一。

  在中国北京,首届非洲基层干部减贫交流研修班顺利结业,一批非洲国家学员从中国脱贫攻坚经验中受益良多;在尼日利亚阿布贾,由中企投资建造的尼日利亚联邦交通大学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非洲首所交通大学;在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设在这里的鲁班工坊举行物资交接和教学基地揭牌仪式,这座鲁班工坊由中马高校共同合作设立,教学场地由中企建设完成……近期,这些发生在中非各地的合作故事,勾勒出中非人才合作的生动图景。

  “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覆盖领域广泛。中国多年来助力非洲培养本土人才,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中非扩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2012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信托基金项目,累计已在非洲国家培训1万余名教师。2018年以来,中国在埃及、南非、吉布提、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与当地院校共建鲁班工坊,同非洲分享中国优质职业教育。中国还在非洲合作设立了61所孔子学院和48所孔子课堂。

  张永蓬指出,根据中方发布的《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中非在该领域的合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现代化治理人才,如通过举办官员研修班交流治国理政及发展减贫经验。二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如中非合作设立鲁班工坊、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促进非洲技术型工人的成长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培养科教创新人才,如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为非洲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针对蒙内铁路等具体项目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等;四是培养改善民生福祉人才,涉及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媒体等多方面。

  中国主动回应非洲发展需求

  当前,非洲正处于人口红利潜力期。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1/4,且超过一半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非洲国家迫切需要提高青年劳动技能,增加有效就业,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发展动力,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非洲国家重视教育及人才培养。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支持青年成为非洲复兴的动力,要让70%的青年拥有一技之长,到2025年前培养数千名非洲青年领袖。今年2月,非盟《2063年议程:第二个十年执行计划(2024—2033年)》,强调对高等教育进行变革。非盟还将2024年定位为教育主题年。

  中国主动回应非洲发展需求。近年来,在中非一系列合作机制及成果文件中,人才培养合作都是重点内容之一。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能力建设行动”作为中非“八大行动”之一,包括设立鲁班工坊、为非洲培训精英人才、提供奖学金及研修名额等。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提出,中非人力资源合作要达到新水平。中方宣布将与非洲国家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其中就包括“能力建设工程”。2023年,中方发布《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三项举措,支持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

  日前发布的“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及“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的中方成员高校,涵盖数字教育、卫生、农业、贸易投资、矿业资源、环境保护等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中非高校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非盟“第二个十年”目标密切衔接。

  “中非人才培养合作深入开展,立足于中非友好合作大局。”张永蓬分析,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议题上有共同愿景,在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上有共同目标。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有较为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文化教育资源。中国积极推动中非人才培养合作,乐见非洲国家加快自主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普遍面临本土人才短缺问题,迫切需要与中国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这种互补性需求,推动中非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在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引领下,中非人才培养合作有较完备的顶层设计。加之中非人员往来及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为人才培养合作奠定基础。”张永蓬说。

  助力非洲发展及中非合作

  中非人才培养合作硕果累累,得到非洲人士广泛赞誉。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非洲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对非职业技术援助已成为非中深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洲人才能力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喀麦隆中等教育部中文教育总督学杜迪赞赏《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认为这既能帮助非洲年轻人和求学者提升个人能力,还有利于中国在自身发展较快的领域向非洲国家进行实质的技术转移。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非洲国家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及人才培养难度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永蓬指出,中非在多个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不仅能为非洲培养大批本土专业人才,推动非洲农业、工业、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进步,还能培养一批了解中非关系、促进中非友好的青年人才,为中非各领域合作及中非关系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新发展理念,与 非洲当前发展转型需求及未来战略愿景高度契合。中非人才培养合作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乌干达副总统办公室经济事务顾问安东尼·穆拉表示,“期待中国未来能开设更多相关培训、研修课程,尤其是在新兴城市规划、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等领域与我们开展更密切的合作”。

  张永蓬认为,随着非洲2063年议程的推进,非洲国家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中非人才培养合作将继续扩大和深化。中非将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尤其会重视培养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及中非合作增添更多动能。(本报记者 李嘉宝)

  在甲骨文学者黄天树的家中,记者看到一片特殊的甲骨材料,生动地记录了商王在外出狩猎时,一场“人仰马翻”的车祸。

  花水湾温泉度假旅游区客流量较元旦节前和去年同期显著增长,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6%。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0年10月突泉县企业入驻扶贫“832平台”以来,销售额持续增长,至今历史总成交额已突破2600万元。(完)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1日发布消息称,俄罗斯武装力量使用高精度远程空基武器打击了乌克兰军工系统设施。该设施可以制造攻击型无人机,用于执行对俄罗斯的袭击。此外,俄方还袭击了乌克兰存放无人机的停机场和发射场。俄国防部强调,乌克兰近期对俄罗斯实施袭击的策划已受挫。

  中国之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当下,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曲折,多国面临供应链紊乱、粮食能源紧张、通胀压力加大等危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去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新的一年,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必将乘势而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世界主流舆论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美国《巴伦周刊》网站刊文指出,中国有望在今年实现企业利润和国内生产总值体面增长,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

  因为在疫情前多次来过泰国,姚女士对曼谷比较熟悉。时隔三年,街上飞驰的摩托车、路边熙熙攘攘的人流,都让她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吴彦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