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锰三角”变“绿三角”

来源: 中国汽车报
2024-06-06 02:48:20

  中新网湘西6月4日电 (张雪盈)夏日微雨,漫步于湖南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清水江河畔,只见两岸吊脚楼参差玲珑,野鸭戏水于江上,蓝天碧水交相辉映。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境内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钒等矿产23种,其中探明锰矿储量3100万吨、铅锌矿储量1300万吨,是“锰三角”的核心区。

  20世纪70年代,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与“开锰矿、发锰财、猛发财”伴生而来的,是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历经三轮整治,永久性封堵1195个矿洞,并将原有的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逐步退出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亲历了花垣锰产业整治的全过程,他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 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要面对许多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终使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花垣重现旖旎风光。

  为使矿区民众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了8000余亩蚕桑,帮助民众就业增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闭库尾矿库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4325.6亩,实现收益1.69亿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成功转型的麻兴刚满脸自豪,“现在发展绿色经济,看着荒山复绿,心里也安心多了。”

  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村民靠桑蚕种养端起“生态饭碗”……如今,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花垣县全县铺开,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绿底色”。

  “我们将继续扛牢‘锰三角’治理的政治责任,真正把‘锰三角’治理为‘绿三角’,一步步蜕变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铁三角’。”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说。(完)

  2019年12月,舒萍服役期满。退伍后,他的第一站不是湖南老家,而是回到浙江,走进阔别11年的六中队。

  据记者了解,国际资金近期主要抢筹港股和中概股,其中的互联网板块由于早前跌幅较大,近期对于监管政策缓和、中概股退市风险降低的敏感度更高。瑞银证券中国互联网、传媒、教育行业分析师刘耀坤日前对记者提及,根据客户和交易台的反馈,主要的参与机构是国内投资者(南下资金)和国际对冲基金,这些投资机构的考核期限比较短。“长线基金对中国市场,包括对互联网板块还是处于低配的状态,因而从海外机构投资者的仓位而言,还是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

  具体而言,盘和林介绍,方案中关于杭州的部分强调发展数字服务业,因为杭州在数字经济上有特长,广州就提到外放参股社会调查产业,因为广州是有历史的国际化都市,有些城市科研院校资源丰富,就提升产学研用的融合水平,像武汉一样科研资源丰富的城市就优化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方式。

  <strong>中国债市抛压有望缓解</strong>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1/11/5592050212166763411.jpg" alt="qxtx" />

  澎湃新闻了解到,<strong>目前数字人民币App中的无电支付功能支持安卓部分机型,未来将会支持更多机型。</strong>

邱芸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