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造谣7000条”,人工智能技术不能这么用

来源: 中华网
2024-06-20 11:10:48

  与以往靠自身发挥想象力杜撰“小作文”不同,如今利用AI造谣的门槛和成本更低。只需要输入关键词,AI软件就能自动在网络上抓取素材生成文本,再配上貌似和事件具有相关性的虚假图片,一条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的谣言就诞生了。

  可怕的是,这一过程基本不需要人的参与,就可实现谣言的批量生产。比如,发布“西安爆炸”虚假新闻的账号所属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经营着5家这样的机构,运营账号达842个,这一数字触目惊心,令人十分不安。

  造谣难度降低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陡然增大。A I造谣能生成极为逼真的图片、音视频,这就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蛊惑性极强。以新闻报道的口吻生成所谓的“突发新闻”,再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短时间内就能快速传播,让不明真相的民众轻信,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对社会信息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而相关部门的查证、辟谣则要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造谣、发布、扩散,说到底,是有人看到这背后有利可图。在警方查获的数起造谣案件中,当事人将虚假消息发布在平台,平台会根据文章的点赞数和阅读量支付相应的报酬。在这一规则的刺激下,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加持”,追求谣言更逼真、内容更猎奇、传播更快更广,博取更多眼球,从而牟取流量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刺破不法流量经济的美梦,需要法律利刃出鞘。一些人奉行流量至上,心中既无法律观念,也无道德底线,甚至把冲撞法律红线的行为当成流量密码、炫耀资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互联网造谣情节严重的,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应该成为悬在每个网民头上的警钟。同时,惩处造谣的力度也要再有力一些,让造谣成本再大一些。

  谣言通过平台发布传播,平台理应负起主体责任。作为具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平台要在内容甄别、阻断谣言、防止扩散方面积极主动作为。现有的内容监管机制还有哪些漏洞、分成机制是否合理、处罚措施是否完善,这些都应该成为平台查漏补缺的重点。对于造谣者,该警示警示,该截流截流,该封号封号,让毒流量“利尽而断”。

  对于玩家而言,真人DM带来的互动感、体验感在线上和线下剧本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次良好的线下剧本杀体验中,DM带节奏的方式从基本的演绎到穿针引线,举手投足间,一个小动作可能都是关键的证据。“好的剧本在创作时,已经把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结局时DM应该展现、配合的部分都写到了,这就需要DM有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天天认为,在线上剧本杀中,这些线下主打的亮点很难被诠释出来。

  “代打电话”的主播们,有全职也有兼职。有位在大学宿舍里直播的女生直接表明自己是“大学生,兼职赚零花钱,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记者发现,并不是每个“代打电话”直播间都很火爆,一个刚开播两天的直播间人数只有十几人,主播一直在跟大家唠嗑,半个小时都没接到单。

  人工智能聊天究竟能聊些啥?ChatGPT所代表的AIGC应用将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而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上看,那句耳熟能详的“他还是个孩子,他懂什么”,有时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识真的不够,相反却折射出大人的素质鄙陋。其实,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公序良俗的尊重、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往往最先由父母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家长习惯性地透支人们对“孩子”这一身份的宽容,看似是对自己孩子的“偏爱”“袒护”,实则是对他人的道德绑架,更是对自身管教责任的逃避与对失范行为的放任。

  不碰供应链和货源,加上分销机制拉动,疫情环境影响下的快团团一路狂飙。官方数据显示,上线仅一年,平台实现了600亿GMV,DAU(日活)达到了1000万。目前平台已有超过100万团长,9000万团购产品在售。

  <strong>人力+科技成新趋势,宠物</strong><strong>经济</strong><strong>迈入</strong><strong>快速发展期</strong>

柯尧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