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守护“家里的”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 红网
2024-06-21 18:09:30

  中新社云南普洱12月2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返乡大学生:守护“家里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 黄兴鸿 刘玥晴

  “村民们都不给茶树打药,要一起维护生态环境,把景迈山的自然资源一代代传下去。”12月初,景迈山景迈村傣族村民岩共往告诉中新社记者。

  岩共往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公元10世纪起,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该山定居,种植茶树,并形成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出生于2000年的岩共往,自小喜欢普洱茶,15岁便已熟练掌握加工工艺。他介绍,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揉捻非常考验工艺师的水平,火候和力度需掌握得当。在这方面,他说自己算是佼佼者。

  岩共往家的茶园面积近100亩,年产干毛茶约2.5吨。过去,父辈管理家中茶叶生意时,主要为茶商提供原料。“但我想进行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考入云南工商学院,学习相关知识,空闲时还经常到各地茶叶市场“取经”。

  2021年毕业返乡后,岩共往注册了2个商标,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他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帮助村民一起卖茶叶,共同增收,守 护好景迈山这块“金字招牌”。

  如今,村里10多个年轻人和岩共往一样,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到老家经营茶叶生意。

  岩共往注意到,来村中游玩的旅客大多对民族服饰感兴趣,待天气转暖后,他打算穿上傣族传统服饰,期待吸引更多买家。

  “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景迈山长大的人都对家乡茶叶感情很深。”岩共往的布朗族女友明年就大学毕业。“等她回来,我们会开拓直播带货,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量。”他说。

  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村民桑达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昆明、深圳上班,因看好景迈山发展前景,2017年选择回家创业。

  “感谢长辈们对景迈山的呵护,留下了普洱茶这样宝贵的资源。作为景迈山的子民,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桑达坦言,近60亩茶园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自家建的民宿也有望在今年底开业。

  岩共往和桑达都表示,近年来,随着景迈山茶叶声名远扬,茶农的生活得到改善,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潮流”。他们欢迎更多游客前来,品地道的普洱茶,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旧金山12月31日电 (记者 刘关关)当地时间12月31日,美国北加州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一些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部分社区紧急疏散。

  12月31日晚,不少重庆市民风雨无阻,在解放碑下听钟声共同跨年。据介绍,为保障民众平安跨年,重庆渝中警方提前制定预案,以解放碑为中心和重点,统筹兼顾洪崖洞景区、朝天门广场、十八梯区域,投入7500余名警力及相关安保力量,按照限制容量、分层控制、进出分流、外围疏导等原则,开展现场安保工作,确保人群有序流动、安全疏散,全力保障区域安全。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

  叩开历史的厚重大门,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strong>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strong>载人航天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空间站的建造任务,这应该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任务成功实现的一个完美标志。我们建成的空间站,可以自豪地说,是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满足多领域的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也对我们中国航天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答:家庭成员申请信息发生变化的,例如:家庭成员更换、因出生或死亡导致家庭申请人成员增减、婚姻状况变化、身份类型变化、证件信息变化等,应在申报期内进行重新申请或变更申请操作。

杨佳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