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因是“i人”被拒绝录用?性格测试不能如此滥用

来源: 杭州网
2024-06-22 17:35:21

  转自:中工网

  你是i人(内向型)还是e人(外向型)?日常生活中朋友同事之间常常会聊到一些性格测试方面的话题。不过,时下,性格测试开始慢慢往人才招聘领域“渗透”——据《工人日报》近日报道,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被拒之门外。

  对于性格测试,大多数人并不拒绝,但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把性格测试结果作为录用条件或者门槛之一,就值得警惕了。

  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作了相关规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坚决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就业歧视的具体内容进行穷举,但国家反对、禁止就业歧视的态度是鲜明且坚决的。而且随着现实的发展,就业歧视的方式和内容也很难穷尽。

  性格测试不同于执业资格认证。譬如要应聘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是必不可少的;要应聘中小学教师,就要有教师资格证。这些都是衡量求职者是否具备相应从业资格的必要证明。但把性格与从业资格挂钩,说必须具备哪种性格才能胜任哪一工作,恐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首先,目前的性格测试五花八门,MBTI、卡特尔16PF、DISC等等,不管哪一种,都面临一个科学性、可信度到底有多少的问题。每一种测试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都有自己的题库,很难说谁更权威。在没有普遍认同的标准或定论的情况下,用这些测试的结果来决定人员的招录,未免有些鲁莽和不负责。

  其次,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擅长严密规划,有的人更喜欢不拘一格,而人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性格测试作为人力资源行业的“工具”之一,如能帮助求职者或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让其比照自身进行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应该可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随意扩大其在招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甚至将其作为一个“一票否决”的选项,恐怕难免会催生出一些熟练的“性格测试做题家”——揣测用人单位想要什么样性格的人,然后通过“伪装”那种性格进行选择,结果很可能与用人单位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有,用人单位设置招聘录用条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招聘不可能完全没有“门槛”,但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置“门槛”。除非用人单位所处行业 或招聘岗位确有特殊需求,且能够充分证明性格测试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否则在常规招聘条件之外增加类似性格测试这样的“杠杠”,很难让人信服,这也无异于是在就业公平的路上随意设置“拦路虎”。

  好的工具可以提升工作效能,但工具不能滥用。对于招聘附加性格测试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加大普法力度,防止用人单位将设置不合理招聘门槛泛化,形成效仿风气,要及早遏制这样的苗头,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也要强化法治意识,主动摈弃可能影响就业平等、公平的条条框框,设置更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条件和流程。对于求职者来说,如发现招聘单位有涉嫌就业歧视的情况,可以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责任编辑:张恒星

  2023年,全球或仍将继续纷乱,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阴霾难去。囿于自身结构性矛盾冲突难以解决,一些国家恐会进一步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继续出台贸易保护、投资排斥等政策,为世界性割裂、脱钩“摇旗呐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已经让人们看到,不合作、不协同、不互助只能让大家都不受益甚至受害,地区冲突频频发生就是明证,许多国家内部爆发的种种冲突也已说明了这一点。但某些国家仍难以脱出搞小圈子、冷战思维的“路径依赖”。二战已过七十余年,以世纪百年计,世界或已步入中年危机。2023年,世界经济阴霾不退,国家间和各国内部的分化还会加大,社会面所受到的经济分化影响会愈加明显,从而让各国的内生问题继续加重。在此形势下,全球治理危机愈发凸显。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已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明晰方案,将“办好自己的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也为世界经济穿越低谷,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机遇。

  <strong>土耳其总统称愿推动实现俄乌双方长期停火</strong>

  “‘冷极’腹地的冬天,大雪能没过大腿,人在雪地里别说干活儿,走路都费劲。”回忆过往,程善忠感叹,“那些年,我在山场尝尽了苦辣酸咸,但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也是我这一生的‘小傲娇’。”

  施特尔日前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西欧每日新增新冠感染者数量可能达10万例。而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每天约有16000名中国人前往西欧。最坏情况下,假设中国乘客中约有三分之一被感染,这一数字仍远低于西欧本土新增感染者数量。因此,认为数量有限的入境感染者会带来新一波疫情缺乏研究支持,强制性新冠病毒检测等措施并无必要。

  ——培育提升产业。按照“土特产”三个字的要求,指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特色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帮扶措施。

  <strong>实招硬招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潜力</strong>

郑志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