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怎么它就这么玄?

来源: IT之家
2024-06-04 18:15:38

  原标题:《以“玄”解“玄”,量子计算》

  半月谈记者:张漫子 

  来源:《半月谈》2024年第10期内容

  从“悟空”催生大算力、光子跳出“霍尔舞步”,到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5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的诞生,量子计算接连搞出“大新闻”。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有啥不一样?

  “穿着冰箱”的庞然大物

  在哪里才能一睹量子计算机的真容?北京西北部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量子院”)量子极低温实验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走进实验室,一眼就可看到插满线缆的“庞然大物”,实验室像是赛博世界的巨型车间。

  咦,“极低温”,为什么我还不冷?传说中的“绝对零度”呢?

  “绝对零度”就在实验室一台悬空的圆筒状“冰箱”里。这台巨大的“冰箱”,最核心位置的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出一丁点儿(约为绝对零度以上0.01度)。其中泛着金属光泽的铝罐里,竖着若干根如俄罗斯套娃般嵌套的金色圆柱,一圈圆柱的中央是一盏长满无数线缆的“吊灯”,牵出的线缆透过层层叠叠的金属层,连接底座上的量子芯片。

  超导量子计算芯片、扮演大冰箱角色的稀释制冷机,再加上配套的电子学设备——好了,量子计算机的“三件套”,这就算饱了眼福了。

  为啥非得用这么高级的“冰箱”?原来,量子态非常脆弱,极低温环境可以尽量降低热噪声,大“冰箱”还能为量子芯片隔离外界的电磁噪声,只有这样,量子计算才可能尽量精准。

  北京量子院研究员、相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贻荣指着其中一台“庞然大物”说,如果是处理随机线路取样等特定问题,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最快的经典计算机要快成千上万倍。

  我想起看过的报道,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求解某特定数学问题约需200亿年,而用“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只需百万分之一秒,比超算快一亿亿倍。

  量子计算威力何来

  量子计算机相当于一台拥有超能力的超级计算机。传统计算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是比特(BIT,也就是“二进制数”的缩写),量子计算也借用这个概念,不过“量子比特”可不是数,而是量子态。量子比特在同一时刻可有两种状态相互叠加,就好像一枚硬币在半空中不断旋转,让人无 法辨清正反面孰上孰下。正是这种叠加态,让量子计算的计算能力较传统计算有了指数级的增强。

  无从揣摩的量子态,使得量子计算天生适于处理密码破译、金融分析、天气预报等变化莫测的计算难题。以“玄”解“玄”,量子计算将带我们探索更多的未知,将我们视为“魔法”的事物变为现实。

  下一步,看应用生态!

  经典计算机经过近80年的发展,晶体管越做越小,中间的阻隔也越来越薄,3纳米芯片的阻隔仅相当于几十个原子成列。如此下去,芯片上可能会发生量子隧穿效应,“0”和“1”的精准分别失灵,传统计算也就触到了“天花板”。

  替代方案是什么?算力升上去、能耗降下来的量子计算,为各方看好。不过,量子计算的应用生态,建设还刚刚起步。

  “在实验室里造出了量子计算机,接下来的紧迫任务就是怎样让它在更多应用场景发挥威力。我们的想法是,让大算力的量子计算机联网、上云,不必局限于本地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桁介绍由北京量子院研发的Q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及算力集群时这样说。如果说过去的量子计算机就像一款单机游戏,量子计算云平台就相当于“联机对战”,将不同地方的量子算力整合到一起。

  而今,有了新一代架构量子计算芯片、高密度测控线路、量子测控电子学系统的助力,近600个量子比特飞驰在云端,Quafu平台的算力增长可谓日新月异。

  “眼下,量子计算‘+超算’‘+智算’无疑是前沿潮流,我们希望Quafu平台能‘加’出更多的奇妙可能,让中国量子计算的应用生态欣欣向荣。”范桁期待中带着笃定。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直播吧11月22日讯 世界杯C组第1轮,沙特2-1战胜阿根廷!2018年世界杯首战0-5惨败俄罗斯,4年后立克阿根廷!

“如果他们能把英超的强度带到国际赛场,没人会否定这是一大优势。通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索斯盖特可能是第一位要求他的球员在世界杯展现出和英超赛场同样能量的英格兰主教练。“

很显然,日本足协主席田嶋幸三是非常有激情的,大战在即,给自己的球队加油助威,激情演讲,用这样的方式动员全队。同时在采访中,他也放豪言,不惧任何对手,即便是处于死亡之组,但日本队依旧要踢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足球。

“我们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的理念很明确,那就是我们想要进攻,我们想要进球,我们想要享受比赛,因为足球很棒,丹麦人也喜欢这样。每次我们比赛时,整个国家都在我们身后。每当我们比赛时,这就是一场盛大的派对。”

一颗璀璨的新星,经过不断地磨练,终于开始绽放光彩。

世界杯最让人感动、着迷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胜利,而是为了梦想永不停歇、不停奔跑的一个个“要强”故事。1970年世界杯半决赛,贝克鲍尔肩膀脱臼,绑着绷带率领球队冲锋奋战的身影,感动了世人;1994年世界杯,付出全部努力带领球队前行但仍在决赛点球大战中惜败,巴乔的背影令无数球迷心碎;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冰岛队在全场只有两成控球率的情况下拿下世界杯首个积分,随后,斯巴达克体育场响起了维京战吼……

郑惠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