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密集获批,高教弱省谁先逆袭?

来源: 36氪
2024-06-08 05:18:35

  2024年高考今日启幕。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人大关,达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就在千万学子迎考之际,各地高校获批的消息也密集传来。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升格、更名、新增及转设等获教育部批复的消息先后公布。

  于广大考生而言,这些变化尤其是一批新大学设立,意味着新的升学选择和希望。而对地方来说,高校新增或调整申请获批,有望助推本地高教资源的调整优化与实力升级。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突破历史新高,有关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降低高考社会性焦虑的呼声不断。

  眼下,新一波高校利好集中到来,谁是大赢家?在近年“疯狂”建大学的浪潮下,那些努力多年的高教弱省,谁又能率先摘掉“洼地”标签?

  大赢家

  “为什么广东GDP那么高,好大学却那么少?”

  高校实力与经济水平不相匹配,曾一度是经济大省广东面临的尴尬处境。

  具体来看,广东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历年高考人数也居全国前列。今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约76.8万人。但这个在诸多领域拥有第一头衔的省份,在高等教育上却捉襟见肘,与“强省”地位更是相去甚远。

  据相关统计,在2017年公布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北京、江苏、上海分别以31所、15所、13所的数量高居前三,而广东只有5所高校在列,落后差距十分明显。

  高教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高教短板深深刺痛的广东,很早就开始发力填补“洼地”。

  2015年,广东就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多年来,超强度建设、超常规投入也成为当地“疯狂”补短板的有力印证。

  据广东省教育厅此前发布的《关于2021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安排方案》,从2021持续至2023年,共计投入约106.5亿元助力高校“冲补强”。广东也因此成为“豪掷千金办大学”的典型代表。

  在当地大力推动下,广东高校建设已迎来成果收获期。

  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国共新增7所高校,其中3所均来自广东,可谓“最大赢家”。广东全省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数量也从5所增加到8所,排名从全国并列第7位跃升至并列第4位。

  从此次最新获批高校看,广东的逆袭势头仍在延续。

  5月13日、15日,教育部先后发布2份《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分别涉及9所、24所高校。

  其中,仅广东一省就有4所高校,包括1所新增、1所更名为大学、2所“升本”——新增设置深圳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别“升本更名”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肇庆医学院。

  不只短短3天之内4所本科大学拟获批复,其含“金”量亦不容小觑。

  历时近6年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一直以“吊打”众多老牌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中科院基因备受瞩目,也是经济强市深圳继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历史性“破零”后迎来的又一所大学。

  按照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的说法,学校计划10年建成“深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年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

  “佛山大学”的诞生,意味着继广州、汕头、深圳之后,佛山也终于如愿拥有了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同时“升本更名”成功的肇庆医专,则成为广东目前唯一一所以“医学院”命名的高校,也是继湛江的广东医科大学之后,非广州地区又一所医学本科高校。

  追赶者

  曾经的“高教洼地”如今已迎头赶上,广东因此成为不少面临类似困境省份的学习对象,其中就包括同为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

  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至2023年6月15日,下同),浙江共有10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其他5个经济大省。

  “量”少,“质”也不优。在首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浙江仅有1所高校入选。尽管在第二轮名单中增至3所高校,但在全国省份中仍属落后梯队,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动辄10多所高校入选的省市相比更是强弱悬殊。

  “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用当地媒体的话说,作为经济强省,浙江补短板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我们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深刻反省之后,浙江开始奋起直追

  公开报道显示,继去年初“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吹响高教强省的冲锋号之后,浙江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再度聚焦人才强省建设,补上高教短板的决心跃然纸上。

  目前来看,浙江的努力已见成效。

  例如,当地重点瞄准的“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在近两年陆续迎来可喜进展——

  去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大学,为此努力多年的嘉兴终于圆了“大学梦”;

  今年5月,拟同意设置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消息先后在教育部官网公示,意味着金华、杭州两市将各自再添一所新大学。

  与此同时,浙江省内其他地市也在加速向这一目标前进。

  例如,当地“举全市之力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工作”的湖州师范学院,早在2022年就官宣“已经具备了更名大学的条件”。今年初,湖州市政府进一步发文明确“力争早日完成更名工作”。

  此外,绍兴文理学院也在今年4月召开的重要会议中提到,以更名设置大学为契机,呼应地方对学校新期盼,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并将“完成更名绍兴大学的历史任务”确定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新方向

  作为“高教洼地”全力突围的代表,广东、浙江两省探索中显现的一些共性趋势值得思考和关注。

  从地域分布看,非省会 城市、普通地级市在近年得到明显倾斜

  过去多年来,各地高校尤其是好大学普遍集中在省会城市,成为高教资源布局失衡的突出表现。

  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最多的20座城市,无一例外均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其中北京、广州、武汉、郑州、重庆分列前五位。

  以广东为例,广州的本科高校多达38所,而同样为万亿GDP大市的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6所、3所、2所。而在珠三角之外,这种不均衡现象更为突出。

  在浙江,全省60所本科高校中,杭州独占28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金华分别有8所、6所、4所、4所、4所,而南部片区台州、丽水、衢州均仅有1所。全省23个“双一流”学科,则有21个都落在浙江大学。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将缓解高教资源分布不均作为力求攻克的瓶颈,并有意识地填补省内薄弱地市高校空白。

  近日获批的深圳理工大学、佛山大学、肇庆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等,正是国家层面支持与当地努力的成果体现。

  放眼全国,在广东、浙江之后,还有更多“高教洼地”亟待崛起。一个最新趋势是,一些地方高教资源正加快向县域延伸布局。

  从已在“最强县级市”昆山耕耘十余年的昆山杜克大学,到2019年位于溧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启用,再到2022年迎来首批新生的河南罗山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高校县域办学从东部地区开始,逐渐向其他区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部明确“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背景下,对地方而言,下大力气办好本地院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迫切想要补上短板的高教弱省来说,努力的赛道方向有所转变——从外引到内培,必须更加重视本土高校实力的培养。

  记者|程晓玲

责任编辑:刘光博

  关于乌克兰危机。中国的立场十分明确,也一以贯之,那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这些是中方在处理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基本遵循,核心思想就是劝和促谈、政治解决。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停火止战和劝和促谈的努力,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不会做拉偏架、火上浇油的事情,更不会趁机谋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强迫中方选边站队,更不得歪曲抹黑中方立场,对中国企业和个人的非法单边制裁也要停止。如果真要中方选边,中方选择和平、劝和促谈、政治解决一边。一些国家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到底是谁在向冲突方提供武器,全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我们敦促有关国家停止拱火浇油,停止抹黑诬蔑中国。

  相比于质量与价格问题,家长最为关心的是相对隐性的安全风险。“研学旅行回来后数名孩子高烧或呕吐腹泻;夏令营里遭遇猥亵、打骂虐待;孩子被夏令营武术教练摔成骨折……”近年来,研学旅行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

  由于德国联合政府内部在对华问题上有分歧,该国尚未宣布对华战略。据报道,德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桑德施奈德认为,重要的是首先要举行会谈,特别是在三年未举行大规模面对面会谈之后。他说,“我同意与我交谈过的中国同事的看法。现在是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了,不仅在正式会议上,而且在茶歇时间,他们可以进行一些私下交流。这会改变气氛。”

  新加坡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6月13日曾称,中美竞争的最终结果不太可能是“一种制度胜过另一种制度”。两国必须共存,并且是以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方式共存。(完)

  中新网6月18日电(陈彩霞 袁佳蓓) 2023年6月18日上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京,开启为期2天的访华之行,他是拜登政府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2018年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国务卿。

  那时井岗村已经靠着位置优势办起了集体企业,但因经营问题债台高筑。湖北省国资委主管的《当代经济》杂志的一篇文章里提到,1995年前后,井岗村欠下3000多万的巨债,连村里老人的退休工资都要四处筹款发放。

李易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