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来源: 快科技
2024-06-14 18:35:47

  【文化评析】

  作者:杜羽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修文,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失去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修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整理典籍,而且在于研究、利用典籍。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到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再到清代乾嘉诸儒的考据训诂,时代 不同,典籍整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的六分法,到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古人对传统典籍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永乐大典》,明代人曾有“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期待。过去,获取文献不易,许多大型文献的编纂都求大、求全。如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借阅古籍的便利度远超过往,不少古籍还化身千百,有了影印本、整理本、电子版,“包括宇宙、统会古今”不应再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型文献编纂的重要目标。新编大型文献项目更应体现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探索,成书的形式也未必只是动辄几百上千册的纸质书,还可以是易于传播、检索的电子版、网络版。

  当代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利用都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万般光彩,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典籍润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例如,北京提出,着力增强各类企业活力。浙江表示,将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步伐。

  二是互联互通的交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京唐城际铁路已实现通车运营,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厂通路加快建设,跨潮白河大桥北京段、河北段同步开工建设。区域内已建成跨界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开通跨界公交、通勤定制快巴等20余条。

  今年个人养老金账户“货架”上的产品日趋丰富,为刚开设账户不久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开年首月,新疆铁路部门结合春节假日特点,合理调整班次,优化完善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方案,每日安排专人对进出境班列接发、编组等环节进行盯控。结合返程班列数量增加的实际,按照“快装快卸”的原则,对进入换装库列车及时组织换装。同时,积极协调海关提升放关效率,对落地集装箱高效组织准轨装车,将每趟班列准轨装车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节日期间,中欧班列运输实现24小时不打烊。

  根据2022年11月银保监会《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让万能险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使得个人养老金产品更加丰富,金融机构比拼收益率的时代即将到来。

  <strong>一线城市就业吸引力优势依旧明显</strong>

赖妙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