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界“拼多多”IPO,嘀嗒何以杀出重围?

来源: 发展网
2024-06-23 05:40:02

  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2024年,出行领域IPO排长龙,嘀嗒出行率先突出重围,即将成为港交所“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并且在招股头两天内,获得了超过30倍的认购。

  这是资本与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因为,当众多启动IPO进程的网约车平台还在探索如何缩减亏损规模时,嘀嗒出行早在2019年就实现了盈利,并且持续持今。

  2023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交易总额为86亿元,顺风车搭乘次数为1.3亿次,是国内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

  出行是大众消费的刚需,嘀嗒出行在不烧钱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车主、乘客、平台三赢,并且边际成本极低的轻商业模式,并且用十年时间,向市场验证了其独特模式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01| 存量中创造增量 用共享带来各方福祉增加

  在当前的互联网存量时代,不少行业均告别了高增长,但拼多多却不断捅破“天花板”,反复交出远高于市场预期的业绩成绩单。其制胜法宝并非低价,而是精准匹配下的极致高效。

  在拼多多崛起后,平台们纷纷跟相模仿,却仍敌不过拼多多。原因很简单,平台模仿的是拼多多的模样,却没有复制其本质。相比其他平台的“大而全”,拼多多几乎只专注做一件事,即把供给端的大量低价商品,匹配给下沉市场的用户,精准分发。

  嘀嗒出行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存量中创造增量,让每一个私家车主开车途中的空座都发挥最大价值,在挖潜增效之路上镜无止境。

  相比通过新增车辆去满足出行需求,嘀嗒选择鼓励现有车主顺路分享空座。毕竟,截至2023年,全国小型私人乘用车可用的1216百万个座位个中,平均利用率只有30.3%,每辆车的平均乘员人数仅1.4人。

  由此,车主可以节省出行开支,乘客可以节省约50%车费,而平台则通过供需匹配撮合,以及全程安全及保险保障,获得了一定服务费。这样,车主平台和乘客三方之间实现三赢,每一方福祉都比原来有所增加。

  而关键的是,低价并没有牺牲体验和效率,甚至能有更好的体验。

  02| 在共享方向上,消费者撑起的价值空间

  而在顺路前提下,嘀嗒出行一直在探索更大的运力潜能。这个增长过程可能比商业出行要慢,毕竟顺风车车主的经济驱动因素比网约车司机要弱很多,他们更在乎是否方便,顺路和节约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摊一些用车成本。

  不过,对于顺风出行平台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单靠补贴和激励并不足以调动那些真正顺路的车主;但机遇在于,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去让顺路分享空座的每一个环节的体验,都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省心,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和理念倡导,对于真正要顺路分享空座的车主形成更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车主乘客双边相互促进,互相带动,不断自主向前的增长飞轮。

  这正是嘀嗒出行看到的机会,背后是对移动出行终局的深刻洞察。毕竟,路上车辆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但大众的便捷品质出行需求却一定会不断提升。因此,需要一个更加通往终局的解决方案,就是车辆共享。

  相较于网约车,嘀嗒顺风车是对共享经济的更精确诠释。而在大数据和AI的合力赋能下,这种共享效率和体验还在持续提升。目前,嘀嗒顺风车平均顺路程度,以接单数据统计已达85%。同时,随着合拼效率提升,平均每一个合拼订单可为用户节省近两分钟路上时间,每天为所有合拼订单用户累计节省250小时。

  此外,嘀嗒顺风车应答率在过去三年持续增长,2023年已达66.5%,高于50-55%的行业平均水平。而嘀嗒出行此次招股披露,募集资金有35%都将用于技术和安全能力提升。

  如今,大众消费一定是性价比成为主流,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在这一个维度上,嘀嗒出行和拼多多殊途同归:专注聚焦,强调极致性价比,用更少的支出享受更好的服务。

  03| 造血能力才是关键 为此需要投资长远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商业模式的比拼,“造血”能力为关键标准,在烧钱的出行领域尤其如此,依赖投资“输血”的公司难以走得长远。

  从嘀嗒出行的业绩增速,也能看到拼多多的“影子”。 2023年,拼多多营收同比增长89.68%,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90.33%。同期,嘀嗒出行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高166.3%。

  2021至2023年,嘀嗒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80.90%、75.10%、74.30%,始终保持高位。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2.4亿元、8471万元、2.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0.5%、14.9%、27.7%,彰显了强大的造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其毛利率的小幅下滑,并非盈利能力的波动,而是嘀嗒出行考虑到财务稳健,决定微调发展节奏,增强技术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导致运营和维护服务费用增加,保险成本增加等。

  深耕出行市场10年,嘀嗒充分证明了自身拥有良好的经营效率,即使在压力最大的2022年依然实现盈利。

  高效率的背后,是嘀嗒出行多年逆势增长的研发投入,2023年更是同比增长36.7%。截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出行研发团队占公司雇员总数约52.0%。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的销售及营销开支逐年下降,2021、2022和2023年分别为2.6亿元、2.3亿元及2.3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1.3%、32.8%及28.7%。

  事实上,相比用户激励和补贴,研发投入短期内不一定会快速扩大用户规模,但确是极大提升了用户留存能力,以及口碑效应。因为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重构用户出行体验,让体验和效率痛点逐一攻克,让顺风车在经济实惠基础上更加高效便捷,从而实现同时满足大众出行的两大核心诉求:快和便宜。毕竟,出行即服务,最留住用户的,还是效率和体验。

  此外,嘀嗒出行的效率,还在于低成本撬动大增长的高效资金运用。和多数同行采用B2C重资产模式不同,嘀嗒出行定位为纯信息服务平台,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避免了高昂的车辆购买或租赁成本,也省去了折旧成本。

  最终,嘀嗒出行以较小运营成本,撬动了更大业务增量,实现高于同行的杠杆率,飞轮效应凸显。高增长、高利润、低成本,也意味着嘀嗒出行已在精细化运营和快速发展之间,达成了一个平衡点。

  04| 精耕细作带来的正循环

  平台的精耕细作,也逐渐带来正向循环。2023年,嘀嗒顺风车月均活跃认证顺风车车主及顺风车搭乘人数,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9.7%。同期,嘀嗒顺风车搭乘次数和交易总额,分别同比大幅增长38.3%和41%。

  国内网约车市场很大程度上是靠残酷价格战塑造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嘀嗒出行的用户增长与车主增长不是烧钱补贴换来的,有很大程度源自口碑效应。这不仅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是对投资者的负责。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嘀嗒顺风车车主补贴及顺风车乘客用户奖励总额仅占同年顺风车平台交易总额的1.8%、1.9%及1.8%,远低于网约车平均16.7%的水平。

  相比网约车70.3%的司机佣金率平均水平,顺风车行业车主平均水平为89.5%,整整多出近20%,其中嘀嗒顺风车车主佣金率最高,达89.7%,这再次印证了其强大成本控制能力 ,能够最大程度让利用户。

  从其营收构成来看,嘀嗒出行9成以上来自顺风车。或许有人会担忧其市场有限,但顺风车是绿色出行的真正践行者,减少碳排放,受到多项政策支持,有着广阔前景。

  数据显示,顺风车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9.4%,将成为汽车客运市场增长最快细分市场。同时,以出行距离计的顺风车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0.36%增至2028年的0.80%。此外,顺风车在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4.4%增至2028年的8.4%。

  更重要的是,大众消费一定会回归理性和务实,真正顺路分享的共享出行模式,在增进各方福祉过程中将逐渐彰显其模式先进性。

  作为顺风车新业态龙头,嘀嗒出行先发优势明显,其轻资产模式、稳健经营、战略远见与投资者理念契合,后续估值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责任编辑:张恒星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假期期间,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元旦假期增长超两成。元旦假期期间,楼市成交分化行情加剧,核心一二线楼市活跃度回升。

  对于今年1月的北京二手房市场走势,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北京正从疫情影响中迅速恢复,预计2022年11月和12月积压的购房需求将会逐步释放,抛开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1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会迎来明显反弹。现在北京二手房挂牌量依旧维持在高位,价格预计以稳定为主,不会出现明显的大起大落。

  12月22日下午,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攀枝花市市场监管局转交的群众举报线索。执法人员检查时,当事人已通过上述信息销售出去3支新冠抗原试剂,并预先收取了50元费用,约定到货后自取,上述新冠抗原试剂尚未到货。

  (三)权益投资未及时调整核算方法。该公司持有的某项权益投资,在公司向被投资方派驻的董事调离以及该董事任期届满后继任董事为非本公司员工的情况下,仍然采用权益法核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2条等规定,虚增2022年1季度、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的实际资本和偿付能力充足率,违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号:实际资本》第9条等规定。

  CBD发起成立的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为区域消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实验室由北京CBD管委会联合科技公司、支付清算机构、商圈和消费品牌等联合发起,将与消费领域研究机构联动,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商圈和消费工作的数据支持和监测指导作用,逐步构建CBD消费指数体系和消费市场大数据监测平台,助推消费动能升级。

  以前她会给自己设定具体的奋斗目标,会希望自己发展得像某个明星一样,30岁以后看开了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努力、就可以随便了。以我的性格一定会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是现在对于结果比较顺其自然了。”她也承认,这样的转变与唱片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她30岁左右恰好经历了唱片行业向数码时代的转向,不再像早期那样高密度地发片了,因此可以整体放慢一些脚步。

郑俊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