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倡导建立闭环、加速罕见病治疗领域临床转化研究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5-25 08:42:05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24日对记者表示,得益于分子遗传诊断技术的提升、广泛应用以及政府、慈善基金会、病友组织和创新药企的共同推动,中国罕见病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互联网和AI时代也为罕见病诊治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

  王艺期待通过各方努力,在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建立闭环,加速临床转化研究,推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全球罕见病科研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罕见病科研及转化医学大会24日在上海举行,在主题为“神经及免疫系统罕见疾病的创新突破”的专题讨论会。

  目前,全球已知约有7000种罕见病,其中遗传性罕见病占比高达80%,尤其影响儿童群体。在中国,尽管罕见病种类广泛,但针对性治疗药物稀缺,目前上市药物仅覆盖极小部分需求,大多数仍在等待有效治疗方案。

  王艺对记者直言,30%的罕见病患儿会在3岁前病逝,即使不致命的罕见病也常导致功能残障。目前,中国罕见病患者中确诊率很低,得到相应治疗者很少。“这一现状凸显患者长期忍受疾病折磨的现实,罕见病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她说。

  在这位专家看来,中国罕见病自然史研究数据不足,是制约治疗进展的瓶颈。随着对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的关注度提升,自然史研究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据介绍,自然史研究涉及指标变化、基因型与表型理解、患者结局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发现生物标志物,指导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选择,并作为临床试验的关键指标。“虽然自然病史研究推动药物研发是潮流,但周期长、设计复杂且需充分沟通,仍需克服挑战。”王艺坦言。

  相关跨国药企全球转化科学负责人Brooks Boyd分享了其超越传统治疗框架的探索。“这一探索进程已在 逐步推进中,随着更多研发项目的不断开展、更多相关产品步入在华上市轨道,未来有望给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他透露。

  相关跨国药企中国总裁莫安岑亦表示,该企业正整合全球资源与本土智慧,拓展罕见病治疗的边界,让创新疗法更加贴近患者需求。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罕见病治疗研究提供了有利环境,激励本土创新力量兴起。这些政策不仅加速了新药的审评审批流程,也促进了国内外合作,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在罕见病治疗领域不断取得显著进展,许多企业正积极投入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力图填补国内罕见病治疗领域的空白。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本土科研力量的发展,也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记者同日了解到,在2024全球罕见病科研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罕见病科研及转化医学大会上,"儿童罕见病和遗传性疾病先进疗法临床评价及转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公益基金会以及国内生物技术企业联合打造,旨在推动儿童罕见病和遗传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创新。

  据悉,通过各成员单位间紧密合作,该中心将搭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合作平台,以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的研发创新为核心、以推动转化和临床应用为导向、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为主线,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提升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完)

  如今,音乐草莓的名气越来越大,张磊种植草莓的干劲也越来越足,种植也更得心应手。“春节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天除了吃饭,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棚里。”张磊称,进入腊月后,草莓的价格一路攀升,采摘的价格更是到了五六十元一斤,他这一个棚平均一年下来就能收入20多万元。

  依托B2P产业供销平台,服务70+数字经济产业园企稳向好。点燃园区引擎成为产业复苏回暖的重要抓手之一。京东云基于数智供应链能力,通过B2P产业供销平台整合资源,面向100城,70多座产业园区,及园区产业链上下游超过20万家企业,提供“免、减、补、培”等全流程服务。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商家服务中心,为园区商家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税收减免、营销费用补贴、第三方服务费补贴、人才培训等专项政策扶持,助力中小企业数字转型,推进产业回暖向好。

  <strong>春运健康出行 这份防护用品清单请收好</strong>

  【解说词】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最是伤害民心。安徽省彻查一起征地拆迁领域腐败窝案,切实纠正征地拆迁中的歪风邪气。

天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民警张忻鑫

  为了安全比赛,队内最早要求给70岁以上的队员佩戴绿色袖标,起到提示作用,但彼此熟悉后,“提示”就种在了心里,“我们球队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不能抢老年人的球,只能封堵传球路线,二是不能和老年人有肢体冲撞,另外我会尽量把射门机会给他们。”40多岁的何庆伟是队里名副其实的年轻人,原本偶尔陪父亲来这儿踢球,在父亲离世后,他便正式成了球队一员,“前辈们脚下技术都非常过硬,基本功和对球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最重要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足球情结,感觉每周训练都在圆梦。”

陈淑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