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为保一江清水 总书记再提这一“重中之重”

来源: 雷科技
2024-06-23 12:17:26

  热解读“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6月19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特别强调。

  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对青海提出“保护‘中华水塔’”的要求。

  2016年8月,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 考察青海,就指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此后总书记又多次在考察和会议中要求“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曾经,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生态退化、恶化,河流频频断流,湖泊大量消失,三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威胁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多年治理,三江源逐渐焕发生机。然而,其中也隐藏着一些弊端。有基层干部拿出以前的三江源保护区划图,只见各类保护地星罗棋布,“看着这地图,我们自己都犯晕!”

  2015年底,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会议指出,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

  从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到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叮嘱道,“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体现了改革和担当精神。要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

  2018年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明确了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行使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青海还探索了生态管护员制度。该制度通过“一户一岗”的选拔,吸引数万名牧民放下牧鞭、领上工资,以生态管护员的新身份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出力。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青海考察,嘱托“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时至今日,三江源地区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优质淡水,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

  每逢藏羚羊大规模迁徙季节,公路上的车辆行人纷纷自觉驻足,目送藏羚羊平安远行。

  ............

  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如今的三江源,也真正成为了美丽之源、幸福之源、希望之源。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丹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蔡纯琳 孟利铮 宋春燕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呼和浩特市8日通报,近几日该市新增感染人数仍在高位,但主要是从高风险区、集中隔离点和闭环管理人员中发现,在社会面筛查中仍有散发病例。总体来看,该市<font cms-style="strong-Bold">新增感染者点多面广,聚集性疫情与散发病例交织,疫情防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font>

  总结来讲,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紧张,使欧洲重新考虑将高昂的生产制造成本向外转移。同时,中国为化工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有利于化工制造升级与迁移(所谓的“销地产”)。我们认为,中国化工制造正在逐渐具备成本与产能优势。一旦国内疫情后需求复苏,产能扩张后的企业将重新获得现金流,并以此进一步扩大研发,帮助中国化工企业完成资本与技术积累,走向制造强国。

  据路透社报道,印尼国防部长普拉博沃21日与来访的奥斯汀举行会谈。在之后的记者会上,当奥斯汀称美国与印尼合作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时,普拉博沃采取了更中立的立场,称印尼很荣幸与中国和美国都保持了友好关系。

  倡导居民非必要不离开航空港区;确需离开航空港区者,须持有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郑州市域外人员进入航空港区须提前3天报备行程信息,抵达后落实“落地检”,查验“两码一证”,即健康码、行程码和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分类落实管控措施。

  那么,二十条措施实施后是否可能引发疫情反弹?对此,谭晓东回应,为减少反弹,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做到少聚集少流动,争取把反弹期缩短,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了“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林佑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