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上演 两岸同胞忆通水话亲情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17 10:21:15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上演 两岸同胞忆通水话亲情

  中新社记者 闫旭

  金门缺少水资源,1993年遭遇百日大旱 ,希望从福建沿海引水的呼声得到大陆回应:“福建愿意帮助金门民众解决用水难题。”一时间,关于供水的新闻在台湾激起千层浪。此后,两岸通水进行了一场跨越23年的“马拉松”……

  6月14日晚,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在厦门沧江剧院上演,重温了上述内容。该话剧正是根据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讲述供水工程中的关键事件,生动演绎两岸同胞同心协力、百折不挠、水乳交融的故事。

  在同时举行的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共饮一江水·共话桑梓情”文化交流活动上,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及金门乡亲代表,通过各自的讲述,表达两岸同胞对融合发展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2018年8月5日,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穿过28公里长的海底管道,晋江水流到金门。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会长陈呈,在通水现场见证了这个两岸“共饮一江水”愿景成真的时刻。

  “我想海内外每一位金门人都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陈呈说,供水管道所传递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甘甜泉水,更是两岸同胞之间绵绵延续的骨肉亲情和“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厚谊。“通过观看《共饮一江水》话剧,可以一起重温这段同胞情谊、水乳交融的两岸融合佳话。”

  对于金门的缺水,金门县原县长李炷烽有深刻的记忆:1963年,金门大旱,八个多月没下雨,就读小学二年级的他穿着拖鞋,从金门岛的西北角走到东南角的城隍庙求雨,里面早已跪满了人;1994年,金门又发生严重缺水现象,当时他在金门高级职业学校任教,学校对面是金门最大的人工湖,已完全干涸变成“跑马场”。

  因而,李炷烽当上县长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金门寻找水源”,为此他走遍福建沿海。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的路走了23年,李炷烽全程参与。

  “晋江水道终成渠,两岸同饮乐悠悠。”李炷烽说,如果不是大陆基于骨肉之情、同胞之爱,积极寻求突破,就没有金门无用水之忧的今天。

  福建水投集团晋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佳兴亦是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他看来,23年的通水路,两岸民众也走过了从“交涉”到“交心”、从“水通”到“心通”的不平凡历程。

  截至目前,福建晋江向金门供水已安全运行超过2100天,水量达到3400万吨,平均日供水量从最初的0.9万吨增至到2万吨,占金门水厂用水量的73%左右……洪佳兴援引这组数据说道,他们每天进行水管检测、设备检修,24小时值班值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障金门用水。(完)

  根据多家山东媒体提供的现场视频,当天,主席台上的校领导也跟随着现场音乐一同跳操。有网友评价道,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严肃的时候严肃,挺好的。

  法院查明,陈树隆贪腐时间超过20年(1994年至2016年),从担任安徽省国债服务中心主任,一路贪至担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政府副省长等职务,受贿合计2.758亿元;执掌芜湖市时,徇私舞弊,擅自决定给予相关公司设备补贴,并超越职权给予该公司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损失共计人民币29亿余元;任芜湖市委书记及安徽省副省长期间,在获悉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后,安排他人买入相关股票,累计成交人民币1.21亿余元,非法获利人民币1.37亿余元;陈树隆还将掌握的内幕信息故意泄露给他人,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股票交易,累计成交人民币3205万余元,非法获利人民币3031万余元。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中澳经贸关系屡有波折,但中国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工商界正在排队访华。据澳媒报道,三年来澳大利亚首个商业代表团将于本周访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4月20日对此表达了欢迎。她透露说,中澳双方正就法瑞尔访华的具体安排保持密切沟通。

  随着对金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闫学会敛财的黑手不仅伸向了“小金库”,还伸向了财政账户。她在担任朝阳区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6年的时间里,先后15次套取单位公款70余万元。从几千、几万到7、8万元,最高一笔竟达到20万元。

  “黄老师小时候经历过抗日战争,在桂林亲眼见到一名5岁的小女孩在防空洞外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死了。‘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种精神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胡伟武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正因如此,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经费宽裕与否并不影响其招聘学生或博后,招聘只看学术水平,比如IPMU为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后,提供了一份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也可以自由选择博导和合作导师,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不必担心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日本科研人员都不存在非得申请经费才能维持团队存活下去的压力,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静做学术的长期稳定的环境。为什么日本的诺奖得主这么多?因为他们的科研生态不急功近利。”庄辞强调。

朱子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