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诞生了雨果的国度

来源: 奥一网
2024-06-09 23:30:38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曹然

  发于2024.2.5总第112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本刊上期封面报道中,《中法文化的双向奔赴与互动》一文揭秘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代表作被译介到中国的历程,也让我梦回童年时书架上的两大册“译林版”《追忆似水年华》。除了辞典,那是家里书中最厚的两本,也是母亲最常翻阅的小说。

  在这份名单中,我最喜爱的还是雨果。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到《九三年》,从主张“欧洲的战争是内战”、欧洲应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到为万里之外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作“狮子吼”,“无可救药的人道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信仰。

  在今天的法国外交决策中,我们看到人道主义正发挥着它的作用。2003年,法国反对美国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2023年,在巴以冲突再次升级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是第一位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西方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的决议投票中,法国投下赞成票,而它的盟友大多选择弃权。

  有些论者说,法国政府奉行的“戴高乐主义”是一种“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现实主义”。但上述选择显然与现实主义无关。本刊多次采访的法国前资深外交官贾斯汀·瓦伊斯,曾认真地计算道:与伊拉克的贸易仅占法国对外贸易的0.2%,“如果考虑经济因素,那么法国应当加入(美国为首的)联盟,以获得石油份额及(侵略成功)之后的其他合同机会” 。

  瓦伊斯将法国站到盟友对立面的原因,归结为“历史悲观主义”以及“对战争的警惕”。“军事干预在今天的法国没有多大吸引力。”他指出,“人们有对欧洲战争历史的记忆,比美国人更清楚其后果。”此外,法国也不认可所谓西方和其他世界的“文明冲突”。这些观念,有雨果式的人道主义,也契合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守望。

  雨果在其最后一次演讲中预言,未来“战争会消亡,绞架会被撤除,仇恨会湮灭,边界线会消失,教法会被废止;人会活下来”。预言尚未成为现实,但今天的人们依然愿意为此努力。这是中法“对脾气”的基础,也是法国能在当今国际局势中发挥独特影响力的前提。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5期

  几十年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高韵笙,履行着一位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对京剧艺术不懈追求与奉献,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从艺信条一一扎实学艺,踏实做人,塑造舞台形象,弘扬艺术精华。

  ——绿色低碳有序推动。2022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首个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商业货运航班完成首飞。本次使用的生物航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1月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621.7万人次。1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61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8449列。(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许景云)

  制片人丨孙岩峰 章林 樊浩

  河野称,安保政策的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也许是可以被称为战后最重要的、改变国家性质的问题”。这应该得到国会的讨论,或者说需要通过解散众议院后的选举听取民意。他对日本政府是否在应对这样一种重要问题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质疑。

  亚洲多国正“抱团”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马来西亚方面日前预计,2023年将接待150万至200万中国游客。新加坡相关业者则估计,中国旅客的回流将会给新加坡全年带来额外的20亿新币收入。“自中国宣布放开入境政策后,多国大使馆、旅游局均表态欢迎中国游客到访旅游。中国旅客的‘回归’对全球任何一个目的地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于最近的亚洲旅游市场,将起到明显提振作用。”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认为。

张慧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