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重启峰会,中日韩经贸合作最优解在哪儿?

原标题:时隔五年重启峰会,中日韩经贸合作最优解在哪儿?

网站18禁,美女让我捅APP-bTcotYIOkU-时隔五年重启峰会,中日韩经贸合作最优解在哪儿?。

  界面新闻记者 | 刘婷

  2024年5月26日至27日,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搁置近5年的中日韩峰会重启,释放了三国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

  此次峰会后,界面新闻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朴光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倪月菊。两位专家认为,在疫后经济复苏以及国际冲突扰乱供应链合作等因素影响下,三方有加强经济合作的现实需求。

  “从经济角度看,迄今三国经济都没有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增长相对较慢。”倪月菊说,“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加强合作,或者与中国关系越走越冷,这对三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倪月菊还表示,如果中日韩能够推动达成一个更高层次的自贸协定,不仅将进一步推动关税下调,也对未来的国际经贸规则、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两位专家强调,未来中日韩三国应该尽可能排除外部干扰,从本国以及本地区的实际利益出发寻求合作最优解。

  朴光海特别指出,以所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划线推动国家关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回顾中日韩三国合作历程的初心就会发现,我们是本着促进本国以及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繁荣进行合作的。若以所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来划线,这种合作的初心就没有了,很多具体的合作也会受限。”

  以下为采访实录,刊发时有编辑。

  界面新闻:时隔四年半,这次中日韩领导人峰会重启有何契机?

  朴光海:有四个推动因素。首先是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2023年11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会面,实际上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定了调,规划了蓝图。尤其是会晤后达成的旧金山愿景,包括了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的20多项共识,这实际上为中日韩领导人峰会的召开,营造了非常有利的氛围。

  第二,目前东北亚的安全形势日趋紧张,三国认为有必要合作管控紧张局势。尹锡悦上任韩国总统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在此情况下,中日韩三国都认为有必要管控局势,通过对话来解决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亚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三,三国都有推动经贸合作发展经济的需求。由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外部因素冲击,产业链、供应链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又存在互补一面,尤其是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方面,日本和韩国需求较大,对中国依赖比较强。在此情况下,三国如果能加强产供链的合作,这对各自国内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三国也都有推动区域合作的需要。2024年是中日韩合作25周年。过去25年的合作,不仅为三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对地区以及全球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好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启已经中断4年半的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不仅对三国有利,也对推动区域合作以及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倪月菊:从经济角度看,迄今三国经济都没有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增长相对较慢。当然,这与大国博弈下的政治因素影响有一定关系。比如,美国加强了与日韩在芯片等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合作,这实际上对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加强合作,或者与中国关系越走越冷,这对三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中国对日韩来说,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日韩贸易总额中占比均在五分之一左右。加强合作,将为三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信心和动力。

  界面新闻:此次峰会的亮点有哪些?

  倪月菊:我觉得亮点在签署的几个文件,尤其是《中日韩知识产权合作十年愿景联合声明》以及《关于未来十大流行病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联合声明》这两个文件,均是首次签署。

  此外,三国决定把2025年和2026年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也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目前中日韩的民间互信程度实际上是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交流。最新的规划,特别是在中青年层面加大交流,将对促进中日韩的民心相通非常有意义。

  朴光海:第一个亮点是进一步加深三国合作的机制化。机制化为什么重要?中日韩合作已经有了25年的较长历史,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期间多次出现反复或停断。在此情况下,三国都认为有必要通过制度化的框架,来设定三国合作的未来方向。

  第二个亮点是经贸层面。联合宣言中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很多,比如,三国要在出口管制领域进行合作,要召开中日韩企业家论坛,以及在东盟框架内、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内进一步加强三国合作,还要进一步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等等,实际上是在经贸层面取得了较多的合作意向。

  第三个亮点是人文交流。联合声明提到,把2025年和2026年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以及到2030年,将三国民间交流提升到4000万人次,还要加强青少年交流。这都将对三国的人文交流有重大推动作用。

  第四个亮点是确定了六个关键领域的具体合作项目,包括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经济与合作与贸易、公共卫生与老龄化社会、科技合作与数字化转型、救灾与安全。

  这些领域都是可操作性强的,且能够给三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具体项目,基本避开了中日韩三边或者双边之间无法解决的那些悬而未决问题。

  界面新闻:此次会晤还决定重启停滞了几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不过,我们已经有了中日韩都参与的区域自贸协定RCEP,在此情况下,继续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意义是什么?

  倪月菊:就关税 削减来说,RCEP还不够。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之间最终关税的削减程度其实还不到90%,距离更高标准的CPTPP还差很多。CPTPP可以达到90%甚至95%以上的关税削减程度。

  (记者注:RCEP是首个中日韩共同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在商品关税方面,各成员国91%的商品关税将取消,就框架内的中日贸易商品而言,最终将达到86%的关税削减。而日韩贸易商品,最终关税削减达到83%。)

  虽然中日韩都在RCEP中,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能推动三国达成一个更高层次的自贸协定,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如果能够率先达成协定,这对未来的国际经贸规则也是有一定引领作用的。

  界面新闻:去年日韩在美国撮合下就一些历史问题达成和解了,双边政治关系回暖。自此以来,日韩经贸关系有没有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日韩合作对中日韩三边或者双边合作有影响吗?

  倪月菊:尽管日韩在美国撮合下关系稍微走近了一些,以前的经贸摩擦有些缓解,贸易战不打了。但从贸易结构来说,日韩之间的竞争性是较大的,基于此,虽然他们政治关系缓和了,但经贸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长。

  日韩的竞争不仅是在芯片方面,还在制造业的多个领域。虽然整体来说,日本的制造业技术水平稍高一些,但是在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日韩的竞争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这些产业在他们各自的产业结构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这也是日韩迄今没有达成双边经贸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对于日韩来说,产业的互补多过竞争。无论日本还是韩国,他们的经济与中国的融合都比较深入。我现在正在做中日韩之间的汽车合作研究,我发现,实际上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日韩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但日韩与中国的融合度或者紧密度是更强的。

  界面新闻:对于中日韩三边关系来说,这次峰会是一个好的信号,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哪些难点?

  朴光海:一个难点就是要排除外部干扰。现在域外国家的干扰非常严重,这里实际上指的是美国。美国想在东北亚以及东亚地区主导自己的利益,推动形成一些联盟,拉拢日本和韩国加入小圈子对抗、牵制中国发展。这种域外因素实际上对日韩也是不利的。中日韩三国合作应该尽可能排除外部干扰,从本国以及本地区的实际利益出发进行合作。

  第二个难点是以所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划线推动国家关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回顾中日韩三国合作历程的初心就会发现,我们是本着促进本国以及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繁荣进行合作的。若以所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来划线,这种合作的初心就没有了,很多具体的合作也会受限。

  第三个难点是要避免所谓的阵营对抗。现在在东北亚地区,美日韩无论是在军事、安全、经济还是产供链方面,都加紧了合作,而且还有“南三角”(美日韩)对“北三角”(中朝俄)的迹象,这种对抗不仅对中国不利,实际上对日韩两国也是不利的。中日韩的三方合作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对抗,真正从本国利益和地区利益出发,进而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经济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现在各个国家都强调经济安全,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合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问题,从谈判等角度来说,经济安全是一个非常难突破的问题。

  虽然政治层面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坐下来,面向未来地(交流和谈判),各方有这样一个合作的愿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对中日韩来说,即便我仍然觉得政治上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问题,但是经济合作的势头还是很好的,比如这次峰会在经济合作机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恢复科技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部长级会晤。对于未来,我们需要看如何落实,一个不确定因素是会不会有一些政治因素介入,合作机制会不会再被中断。

责任编辑:欧阳名军

作者:[德]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Default.p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