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旅游业见证茶马古道古村落的蝶变新生

来源: 格隆汇
2024-06-06 16:05:15

  中新网凉山6月5日电 (单鹏 汤雁)穿上彝族传统服饰,在百年古寺灵鹰寺特有的橙色墙壁前拍下写真……位于四川凉山西昌邛海畔的大石板古村,有一种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交织的气质。众多旅游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旅游攻略,让这里成为高人气打卡点。旅游旺季时,每日多达上万名游客慕名来到此地。

  始建于明代的大石板古村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是一个与古寺、古井、古树、古民居相依相伴数百年的古村落。这里是曾经滇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石板古村村民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一边在邛海打渔,一边在周边耕种。由于当时水电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许多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资源得不到利用,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2009年起,凉山实施西昌邛海生态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沿湖的5万余人全部搬迁至新的安置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大石板古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旅游业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促使大石板蝶变新生。据大石板社区党支部书记尹俊介绍,大石板古村确立了由传统农业渔业向旅游康养产业转型的方向。为此,村里建起了特色餐馆、书店、茶室等业态载体;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鼓励村民把拆迁安置房、闲置集体资产利用起来,修建民宿和餐厅;设计开发农业研学课程,实现农文旅融合……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旅游经济变成了主导产业。

  随着旅游经济风起,短短数年间,大石板古村就涌现了数十家旅拍门店。每逢节假日,外地游客涌入大大小小的旅拍门店。人们换上颜色鲜艳的民族服装和头饰,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拍出心仪的照片。2023年春节后,彝族青年摄影师里合回到大石板古村从事旅拍工作,“我听说家乡旅游发展起来,旅拍越来越火,感觉前景很不错。”里合表示,在旅游旺季,他每天要接10多个拍摄订单。

  各民族在大石板古村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出文化之美,服饰是重要的代表。在大石板古村的旅拍门店,能看到彝族、藏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饰以及汉服。里合说,人们在挑选不同颜色的服装和不同款式的帽子时,能够了解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而当远道而来的顾客把照片分享在社交媒体上,也是在推广民族民俗文化。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大石板古村进行了旅游设施建设和提升,例如修缮古建筑,打造特色民宿等。古村设计巧妙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截至目前,大石板古村共有民宿232家、餐厅85家,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村里1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

  归心“12间”是大石板古村壮大集体经济自建自营的一家精品名宿。该民宿经理肖文婷表示,这家民宿原来是村里的打米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这间民宿在旅游旺季的入住率能达到百分百,旅游淡季的入住率也有三四成。”

  大石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案例。尹俊表示,大石板社区辖有汉族、彝族、回族等10个民族聚居,总人口7952人,其中汉族约52%,彝族约44%,其他民族约4%。通过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当地各民族村民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相互协作中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感情。同时,民族风情将是大石板古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邀请外地游客到村里过特色节日,让他们感受老乡们的热情。”(完)

  红色水利遗产的建造深受地域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影响,当地特有的建筑工艺、号子、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今,部分红色水利遗产成为旅游景点,带动了人流物流,助力村民致富、乡村振兴,因而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教育意义和经济价值。

  广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跨境高铁车票预售情况,广铁集团做好运力梯次精准投放。目前日均开行广州、深圳地区往香港西九龙方向的跨境高铁列车38.5对。其中,香港西九龙至广州南8对、至广州东6对、至深圳北10.5对、至福田14对。

  被光伏市场高景气吸引的大举跨界者已屡见不鲜。猪企、乳企、玩具、服饰、车企、地产、环保、水泥甚至兽药公司……这份跨界长名单还在持续更新,最新一例是国内知名珠宝商。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5/82/11557877157196574674.jpg" alt="" />

  加速融入百姓生活

  清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有记录: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元宵节这天不仅要赏花灯、猜灯谜,妇女还可以结伴出游,走过三座桥,以此祈福新年健康无恙、无病无灾,因而“走三桥”也被称为“走百病”,这一习俗大致从明代定性,盛行于明清乃至近现代社会。

陈耀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