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新院校新举措 2024年中国高考呈新看点

来源: 光明网
2024-06-09 05:05:20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曾玥)又是一年高考时。2024年 中国高考6月7日启帷。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有1342万名考生报名参考,比去年增加51万人。随着新专业、新院校、新举措相继落地,2024年高考呈现新看点。

  今年,7省份将迎新高考首考。

  根据具体实施方案,以上7省份均采用“3+1+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考生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2”为再选科目,考生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

  “过去10年,新高考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举为学生提供了相对更宽的选择空间。

  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所需,一批聚焦前沿领域、强化交叉融合的新专业也正为考生拓展更多报考选项。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的24种本科专业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包括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视觉工程、中国古典学、体育康养等。

  有关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强化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天学院增设智能视觉工程专业,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空间+光学+信息+智能”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首设中国古典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继承并精通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代经典,掌握中国传统学术路径,具备世界人文学术视野,善于从大人文的视角从事古代中国研究的学生;因应人口老龄化需要,广州体育学院设立体育康养专业,调动结合养老、体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师资力量支撑办学,多方位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新专业加紧筹备之际,一批新院校正应运而生。今年5月,教育部先后两次公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名单,共有康复大学等33所院校在列。深圳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院校也在官网宣布预计今年开始招生。

  新专业、新院校如何选?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考生可重点关注院校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就业方向等信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优势潜能和发展规划进行理性选择。“考生和家长须通过正规权威渠道了解院校和专业,注意甄别信息真伪,避免被不实网络信息误导,影响选择判断。”

  当前,“智能化”成为招考新趋势的同时,也正开拓高考监考新思路。

  连日来,多地相继发布提示,今年高考将实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严防考试舞弊行为。

  天津将在部分考点试点考场实时智能巡查,考试结束后,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识别技术,对所有考场录像全程回放检查,对发现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广东高考考场将启用AI实时智能巡考系统,考试过程中,系统可通过影像和视频数据,检测考场作弊、抄袭等异常行为;海南也将在考场试点采用AI智能巡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发现和预警违规违纪行为。

  在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以全力实现高考公平公正之余,各项服务保障力度亦有增无减。

  北京、甘肃等地为考生办理身份证开通“绿色通道”,天津、海南等地开设“云看考场”服务,四川、湖北、山东等地推出高考定制公交专线,满足考生乘车出行需求……此外,高考期间各地还将为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为残障考生提供合理考试便利。

  美国官员预计,布林肯的访问将为中美更多的双边会谈铺平道路,包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出访中国。

  二、对鲁宁处以禁赛8年的处罚,直至2030年12月6日。禁赛期内禁止其以任何形式、任何身份参与中国大陆境内所有台球赛事与活动。

  克里滕布林克称,布林肯的主要目标是与中国进行“坦诚、直接和建设性”的讨论,“尽可能以最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中美双方)的竞争关系。”

  <font cms-style="font-L strong-Bold">央视网消息</font>: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清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6月23日10时至6月24日18时,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对于张雪峰的观点,四川媒体川观新闻发布评论员文章称,学新闻早已不等于做记者,许许多多的岗位都需要新闻素质,这种素质不仅是写作能力,更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核心能力。新闻传播作为一个跨学科科目,看似“无学”却是“卷学”,正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张小强老师指出,现在的新闻传播专业,不仅要打文科的基础,摄取大量信息,还要会拍摄、会统计、会编程……就业数据也显示出这种跨学科培养的优势。

  岩土工程、地质构造、地震、应急等方面专家进行全面分析,认为此次地面沉降和位移变形成因比较复杂,初步认为是局部突发性、差异性地面沉降,在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大面积沉降,在国内外比较少见,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调查。接下来将继续加强专业监测,密切分析研判。

杨惠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