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龙年春节|邱永旭: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目睹的中国春节是何模样?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14 20:26:40

  中新社阆中2月10日电 题: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目睹的中国春节是何模样?

  ——专访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邱永旭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科学巨著《中国》第一卷中首提“丝绸之路”概念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一词汇会成为21世纪谈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最高频的用词之一。

  作为《中国》的衍生作品,《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详细记载了晚清中国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农商发展、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李希霍芬三次在中国过春节的经历。

  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目睹的中国春节是何模样?中国春节如何完成从民族节日向世界节日的蜕变?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邱永旭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世界近代地质地理学界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李希霍芬与中国有哪些不解之缘?

  邱永旭:李希霍芬是德国著名地质研究学家和旅行家。1868年至1872年的5年间(清同治年间),他对中国进行了7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中国13个行省。

  在地质学方面,李希霍芬通过调查中国华北、西北,提出黄土成因的“风成说”,促进了对黄土深入、系统的研究。李希霍芬还是第一个指出罗布泊方位的地理学家,至今德语中的中国祁连山脉仍被命名为“李希霍芬山脉”。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两汉时期东西方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千百年来,这条通道有着“外国道”(《史记》)、“西域道”(《隋书》)、“朝贡之路”(《宋史》)等多种称呼,而李希霍芬注意到丝绸在东西方交往之初的重要作用,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并给予高度肯定——“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

  李希霍芬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家人整理了他在中国考察旅行时的散文、日记、书信,并命名为《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下称《日记》”)。该书详细记载了晚清中国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农商发展、民风民俗等多方面信息,是晚清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经济文化资料。

  中新社记者:《日记》中,李希霍芬如何从一个德国学者的视角观察中国春节民俗文化?

  邱永旭:中国春节是人们除旧布新、祭祝祈年、阖家团圆、敦亲祀祖的重大节日,相关活动往往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便开始。在中国,春节习俗因地区或民族的差异或有不同,但都延续着“辞旧迎新,团团圆圆”的共同主题。

  《日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3个不同地区过的3次春节,分别是1869年在南京,1870年在湖南,1872年在四川。李希霍芬虽不能准确地写下每一个习俗的名字,却将许多仪式记录了下来。这些仪式与农事岁时相联系,与民间俗信相杂糅,对其考证是还原晚清春节全貌的重要环节。

  1869年,李希霍芬在南京度过他的第一个中国春节。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热闹异常,人们正在为明天即将到来的除夕做准备。岸边、街道上甚至是船上都挂上了彩色的灯笼,焰火和爆竹的声音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我的中国随从们的一些好朋友从宁波赶来看望他们。我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他们,还拿出了活鸡和烧酒。”

  从李希霍芬的日记中不仅可以看到挂彩灯、放焰火、放爆竹等中国普遍性的春节庆祝仪式,还可以看到与朋友的相聚是中国人对在岁末团圆的文化认同,也是中国人对群体归属感的执着追求。

  李希霍芬继续写道:“春节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节日……春节的时候几乎所有店铺都放三天长假,就连各地的关卡也会关闭。人们尽情地欢闹,燃放各种各样的焰火和爆竹。穿上过节的好衣服,四万万人同时休息……春节这天也是祥和的日子:所有争执和异议都放在一边,人们不能吵架,整个国家的人都和和气气的。”

  1870年,李希霍芬航行长江,在湖南南部一个名叫小江口的村庄度过他在中国的第二个春节。他写道:“中国人早早地就开始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正如小孩子们盼望圣诞节一样。所有人都打算好好享受几天悠闲时光。今年难得春节这几天有这样好的天气,但是我发现这里的人几乎整天都待在家里,顶多在村子或是到城里转转。”

  李希霍芬继续写道:“我的船工们也不例外,他们买上几斤猪肉、两只鸡、一条咸鱼、一些蔬菜和烧酒,还要准备一些烤过的豆子、各种瓜果和麦子。这些东西先要放在供奉的菩萨像前面作为祭祀品,然后被一家人吃掉。”“船上的人大部分都在自己家里过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一年时间没跟家里人在一起了,所以很不愿意马上就再次离开家。有些人还到较远的村子里拜访亲戚并在那里过夜,导致我们根本无法按时出发……正如很多人描述过的那样,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

  李希霍芬在中国的最后一次旅行来到四川等地,并赶上了春节。过年当天,他正在翻越剑门关,日记中仅一笔带过。到达剑州(四川省北部曾经存在的一个行政区划)后,年味逐渐显现出来。“眼下家家关门闭户,为了过年生意和交通都停了。还有拜年的人,男男女女穿着最好的衣服去所有的熟人那里串门,房子的护窗板上新贴了写着虔诚的话的春联,还贴着来拜年的人的名片,所以从外面就能看出谁受的拜贺最多。”

  中新社记者:从李希霍芬对中国春节习俗的记载,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怎样的交流?中国春节是如何完成从民族节日向世界节日的蜕变,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的?

  邱永旭: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会根据自身不同的信仰,创作不同的春节传说。从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背后,都能看到春节作为一个大规模狂欢节的本质。

  狂欢节起源于人类原始时代的祭祀仪式,几乎是世界每个民族所共有,它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呈现于各种庆典仪式之中,是人们打破禁忌、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中国,这种狂欢仪式在礼制文化的制约下有所收敛,但仍然在一套完善的民俗规定下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短暂超越。

  正是这种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化活动,使远从德国而来的李希霍芬,在异国他乡也依然可以轻松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

  此外,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具有传承性。李希霍芬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及《马可·波罗游记》对他的影响,而该书中也有对中国春节的描绘。

  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西方新年都有着共同的原始文化积淀。尽管李希霍芬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节日期间大多时候只能游离在外,但他也会在春节期间无法旅行时邀请好友保罗一起打猎;在元旦节前后会给父母写信;在看到新年集市时想到圣诞节集市;在中国度过圣诞节时,也会在日记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今天家乡的圣诞树旁该有多少欢笑,又有多少忧愁呢”。

  一百多年前,如李希霍芬这样能够在中国体验到春节民俗的外国人少之又少。一百多年后,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中国春节已完成了从民族节日向世界节日的蜕变,正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完)

  受访者简介:

  邱永旭,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四川省社科联的规划项目各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

  2022年,亚投行新成立了融资伙伴关系局,拓宽与全球发展领域机构的友好合作关系。此外,亚投行还同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

  科技日报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近日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的一项研究,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已可写出令人信服的假研究论文摘要,甚至连审稿科学家也无法发现。

  活动现场,志愿者客串“书法家”,挥毫洒墨,为旅客书写春联,将新春祝福送到旅客手中。同时,志愿者还采取“云服务”的方式,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上开启直播,讲解春运驾驶注意事项和阳江风筝、程村蚝的小知识,进一步让社会大众了解到阳江特色的风土民情与高速公路春节期间的服务保障措施和举措。(完)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乘用车市场连续8年超过2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保持了恢复增长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不久前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的通知,要求1月至3月,各地密集组织招聘活动,同时全面组织就业摸排,掌握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情况和服务需求。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自2015年底试点启动至今,督察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推动被督察对象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李柏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