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拍摄壁画引争议 保护文物应从小事做起

来源: 光明网
2024-06-21 19:25:09

  另外,“运城文旅”也表示,“直播过程中,全程自然光,没有使用任何辅助光源,包括提前配备的文物壁画图像采集专用冷光源也没有启用”。但是,仍有不少网友表示无法理解董宇辉的做法,毕竟“网红”的影响力巨大,在很多细节问题上,更应做好表率。

  摄影摄像是否会对文物造成破坏?这一问题,曾经在文保领域引发不少讨论。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任何人都不能对着壁画拍照,因为壁画非常脆弱,甚至一些石窟为了保护壁画,而不对外开放。但也有人认为,只要不开闪光灯,拍照行为应该被允许。如今多数博物馆也遵循这一规则,游客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也不能在博物馆里长期录像或搞直播活动。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热,很多过去“冷门”的古迹,也成了“网红打卡地”,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很多人虽然对文物有兴趣和热情,但不具备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甚至不清楚哪些行为会破坏文物。比如,在缺乏玻璃柜保护的情况下,一些几百年历史的石碑,被游客随意触摸,甚至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文物,都被游客摸得“包浆”了。还有一些人为了搞噱头,专门去寻找、拍摄冷门古迹,同时却把生活垃圾带入古迹,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保护文物,应该从小事做起,越是在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问题上,越应该加强文保意识和能力。比如,公众人物在古迹、博物馆里做活动时,就算出于“必须拍摄的需要”,也应该借机向公众传递保护文物的观念,特别是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更应该说清楚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不能拍摄文物的。

  与此同时,文博单位也应该充分了解民众对于文物的热情与好奇心,如果不适宜对所有人开放参观或拍摄,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大家尽可能地了解相关知识。比如,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等,有不少区域是不开放的,但观众还是能通过数字博物馆或纪录片等渠道,了解那些神秘的“不开放区域”。

  上述事件中的永乐宫,工作人员也表示,“该院在景区临摹室设有同等比例的壁画临摹品,以供大家拍照摄像,官方网站也为广大游客上传了高清VR全景链接,大家可沉浸式观赏壁画细节”。其实,如今的VR全景技术很发达,在电脑或手机前,完全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即便到了现场,囿于空间、光线等条件限制,观众也未必能看清楚壁画、雕塑等文物的细节,还不如在数字空间里看得清楚。

  说到底,只要人们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注意细节,我们的文保事业就能越做越好。当下的青少年普遍具有较强的文保意识,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社会风气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些古迹景区,我们能看到,即便是那些调皮的小朋友,在文物面前也不再有太多的大声喧哗现象,这正是内心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的体现。

  各种有关历史文物知识的短视频也在网上流行,不少年轻人做文博博主,向大家介 绍各种历史文化的小知识。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涵养国民的文保意识。让爱护文物的意识成为“潜意识”,在心底落地生根,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美国暂时放宽对叙制裁

  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彻底改善技工学校实训场地不规范、工位缺少、职业技术教育实训能力弱、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可满足更多农牧民来校学习,进而提高自身技能与素质。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还可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

  结束刽子手式的制裁与封锁,停止轰炸叙利亚,停止从那里偷窃石油,停止通过资助武装团体杀害(当地)人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老干妈”微信公众号停更近一年;抖音账号时隔两个月后发布新内容;微博账号无法查看相关内容……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张家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