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在涨,基民仍没回本?年内正收益基金近四成净值仍不足1,两毛基、三毛基“顽强存在”

来源: 中国文明网
2024-06-05 10:48:01

路虽远,行则将至!干片网,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吴雨其

  财联社6月5日讯(记者 吴雨其)2024年已过大半,阶段性业绩也已揭晓。

  主动权益类基金方面,从今年以来的表现上看,自春节后市场持续反弹后,不少产品年内业绩表现亮眼。Wind数据统计,市场上具可比数据的4476只主动权益型基金中(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年内共有近半数产品获得正收益,其中,26只年内净值涨幅在20%以上,500只产品涨幅超10%。主动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有所恢复。

  基民们直呼:“开始涨了,回本希望就在眼前。”事实真如此吗?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尽管部分产品的净值在年内开始逐渐回升,但从整体净值来看,仍有不少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净值低于1,基金要真正实现“回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半数主动权益型基金获正收益

  具体来看,截至6月3日,纳入统计的4476只主动权益型基金中,共有2021只基金取得正收益,其中,博时成长精选A位居主动权益型基金业绩榜首,净值涨幅达到31.69%,景顺长城周期优选A、南方发展机遇一年持有A业绩居前,分别为29.32%、28.03%。

  永赢长远价值A、景顺长城支柱产业A、汇添富品牌力一年持有A、汇添富战略精选中小盘市值3年持有A、永赢股息优选A、建信新兴市场优选A、宏利景气领航两年持有、以及浮动费率产品中欧时代共赢A1净值涨幅均在25%以上。

  伴随着港股市场回暖,不少港股投资主题基金也位居榜单前列。中银港股通优势成长、嘉实沪港深回报、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A等产品年内净值增长超20%,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A、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广发沪港深新起点A、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A、大成港股精选A净值涨幅超18%。

  板块来看,红利、高股息板块为今年以来的佼佼者,相关基金业绩回报更是表现优异。如永赢股息优选A,今年以来净值涨幅为25.48%,工银红利优享A涨幅为22.54%,前海开源股息率50强、中欧红利优享A年内涨幅也超过20%。同具高股息性质的周期主题基金业绩同样居前,如嘉实资源精选A、东方周期优选A等产品净值涨幅都在20% 以上。

  机构角度看,高股息、顺周期板块仍值得配置。易方达林伟斌认为,一方面红利风格占优的底层逻辑,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换挡下资产回报率降低,也即“资产荒”背景下,市场对类债属性的高股息资产配置的偏好是仍然存在的。新“国九条”也在更积极的鼓励上市公司分红,鼓励险资、理财等长期资金进入权益市场等,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延展红利投资的时间跟空间。

  另一方面,对下半年的时间窗口而言,政策在超长期国债发行、地产政策优化等层面的稳增长效果值得期待,而红利风格内部也多是如银行、煤炭、钢铁、化工等顺周期行业的公司也有望受益后续经济改善预期。

  超2000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不足1

  虽近半数基金年内获得正收益,但财联社记者发现,全市场共2211只基金净值在1以下。换句话说,这些基金成立以来仍在亏损,“回本”仍任重道远。

  细分产品来看,有不少净值不足1的基金实际上今年以来获取了较为亮眼的业绩,如前文所述净值涨幅居榜首的博时成长精选A,截至6月3日的最新净值为0.90元。再如永赢长远价值A,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涨幅为26.89%,但最新净值仅为0.63元,即成立至今已跌去了近四成。宏利景气领航两年持有年内净值涨幅为25.16%,但也是一直名副其实的“六毛基”。

  财联社记者统计,前文提到年内获得正收益的2021只主动权益型基金中,共有780只产品净值不足1,占比接近四成。甚至有20只获正收益的产品基金净值不足0.5,长盛国企改革主题、长信金利趋势A、招商资管智远成长A更是沦为了“三毛基”。工银核心价值A在年内净值涨7%的同时,净值仅剩0.26元。

  以长盛国企改革主题举例,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成立至今已亏损67.90%,重仓股方面,今年一季度该基金重仓信息技术、工业、能源等涨幅较大的板块,净值获得一定修复。结合此前持仓来看,该基金2019年加仓白酒等白马股,而20221年至2022年则重仓白酒、旧能源、新能源,去年以AI为主,整体来看,该基金持仓均为板块轮动的热点,且加仓时间均为高点。“追涨杀跌”或成为该基金成立至今仍血亏的原因之一。

  一位基金市场人士评价:“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型基金开始逐渐回血,但前两年的跌去了较大幅度,净值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若是集中在前两年成立的基金,虽然年内业绩区间涨幅较大,但整体净值还没回到1。如果基金持有人是在刚成立的时候购入产品,当前还尚未‘回本’。”

  另一位基金研究员也表示,“今年内能够获得区间收益的基民寥寥无几,大多数基民依然处于亏损和套牢状态。观察发现,许多基金管理人在前两年市场大牛市期间大量发行产品,许多基民也在那时大量购入基金。这也解释了为何尽管今年以来权益市场的赚钱效应有所恢复,但基民仍未能盈利的原因之一。经历了长期的市场调整,基民情绪也十分压抑,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权益市场的迷茫和对公募基金的失望。”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