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做大做强?安徽政协委员建议争创示范区

来源: 海外网
2024-06-25 21:43:35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琦介绍说,2021年12月,上海、浙江、江西等7个省(市)首批获准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安徽作为中医药大省,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从药材种植到药品研发、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传承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功能都在不断创新完善。

  王琦建议,安徽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强化系统设计,凝聚创建硬核力量,统筹考虑省内不同地区中医药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注重发挥合肥智力密集优势,研发产出一批成果;支持六安依托“西山药库” ,大力延伸拓展中药产业链;支持亳州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上探索示范;支持黄山传承弘扬新安医学特色。

  在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学研跨越升级方面,王琦建议,构建跨学科研究和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快省级中药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安徽省中药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抓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育,重视发挥院士、国医大师、名中医、岐黄学者的重要作用。支持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新安经典名方等研发以及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建立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区,加大AI、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道地药材品质保障等领域场景创新应用。

  与此同时,强化开放发展,推动皖药走向世界。王琦建议打造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提升完善现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打造权威中药材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风向标。争取设立中药材期货或类期货市场。抢抓RCEP机遇,支持中医药外贸企业设立境外销售中心,共享共用海外产地仓。支持企业依托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举办国际性论坛和会议,加大中医药特色文化宣介力度,推动安徽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实践中合作共赢。

  安徽省政协委员王雪松认为,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是推动中医药学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安徽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引育一批高端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王雪松建议,优化中医药人才支持政策,出台加强新时代安徽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举措,加大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育的扶持力度等。在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促使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支持中医药青年科技人才在省级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为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夯基蓄势。

  在完善中医药人才发展机制方面,着力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快推动安徽省中医药人才支持多元化和体系化,构建中医药领域人才梯次成长的路径,提升安徽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引导性和针对性。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介绍说,中医院院内制剂疗效好,在医院内部使用时间长,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如安徽省中医院的“芙蓉膏”、“咳喘平颗粒”、“消瘀接骨散”等院内制剂,疗效好,需求量大。但目前安徽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品种少、推广使用受限。

  2023年男篮世界杯将于8月25日至9月10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结束意大利的热身赛后,中国男篮将前往德国参加8月12日至13日的超级杯赛事,随后回到国内进行最后的冲刺备战。

  暴雨对海河流域的城市造成了一系列连锁极端灾害。上游的北京房山区、门头沟区等地山区暴发山洪,中下游的河北省涿州市等平原地区遭遇洪灾。8月5日,永定河廊坊段出现80米决口,下游的天津还在等待子牙新河的洪水入境。

  不过,目前来看烟台能否“笑到最后”还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去年常州就曾上演过“逆袭”的戏码。去年上半年烟台GDP领先常州约85亿元,但最终常州下半年发力实现反超。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原副厅长贾奋强贷款300万元,以贷款时5倍的高息转借给他人后,轻松获利105万余元;广西鹿寨县县委原副调研员覃国友贷款305万元,高息转贷后牟利119万多元;抚州市原副市长、市公安局原局长罗富杨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再向陈某某等人高息放贷,获利650万余元。

  未来几天,随着海河流域洪水过程演进,天津将面临行洪压力。天津市是海河流域五大河系的入海口,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新河、蓟运河的洪水都会涌向天津。据报道,8月6日,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发布大清河洪水红色预警,河道将超过保证水位。8月8日左右,上游的洪水预计将进入天津滨海新区子牙新河。

  程晓陶认为,提高城市的韧性,不只与地方政府有关,每一个承灾体也要有更强的危险感知和应急处理能力。“韧性主要是对承灾体来说的。” 程晓陶强调。他认为,如果承灾体自己有更强的应急处置、风险辨识的能力,知道灾害什么时间会来、危险有多大、能提前采取哪些相应的规避措施,就可以有效减少损失。“每个人、每个系统都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每个承灾体都不一样。”

冯怡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