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揭示:内蒙古草原近40年平均表现为弱碳汇

来源: 澎湃网
2024-06-16 04:48:27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温带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不仅是中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准确量化内蒙古草原碳 平衡过程,评估该区域草原碳汇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说,该所韩兴国研究团队利用长期通量观测数据,使用随机森林尺度上推方法,对近40年内蒙古草原区域水平碳交换与碳汇功能进行估算。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1982-2018),内蒙古草原平均表现为弱碳汇,其强度为每年243±671万吨碳。

  该研究还显示,内蒙古草原生长季降水和叶面积指数是区域碳通量年际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期干旱(1999-2011)对草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生态系统呼吸,导致期间内蒙古草原由碳汇转变为碳源。

  同时,研究团队将本次研究结果与目前通用的全球通量数据产品进行比对发现,虽然部分数据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内蒙古草地碳通量空间分布格局,但对该区域碳通量年际变异的拟合效果均较差。他们认为,因此,进一步加强草原碳通量的长期观测,对准确评估区域及全球草原碳汇功能,特别是时空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这项草原碳汇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农林气象》发表。

  据了解,草原作为巨大的碳库,贡献了全球碳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90%的碳储存在土壤中。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草原碳交换表现出剧烈的年际波动,成为主导全球陆地碳汇年际变异的主要区域。剧烈的年际波动和土壤碳通量的不确定性,则导致草原碳汇功能评估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完)

  仙女山人民法庭驻站代表委员入站履职以来,已接待群众55人次,成功参与调解化解涉旅纠纷36件,调成率100%,该法庭也成功入选重庆市法院首批“代表委员联络站示范联系点”。

  <strong>因地制宜找准路子——“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strong>

  AI绘画“盗取”人类艺术创作

  据项目负责人陈恒刚介绍,节段预制胶拼工艺,即俗称的“搭积木”式建造法,将桥梁在工厂采用节段化预制“化整为零”,再到现场装配化施工“集零为整”,不仅代表了“轨道上的京津冀”建造新水平,也代表了未来桥梁建造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们不仅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在2022年建成10亿亩、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既定目标。届时,高标准农田可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的“紧平衡”状态将得到有效改善。

  荆竹村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地理优势。

林妙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