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汉十条”实施满月,武汉新房成交较1-4月增长近五成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11 15:27:56

  “517”新政、新版“汉十条”、湖北“省十条”先后出台,叠加央行继续降低首付利率等因素,武汉楼市活跃度开始提升。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武汉新建住房成交6955套、 82.7万平方米,日均232套,较4月日均166套 的水平,提升了39.8个百分点,较今年前四个月的日均158套,上涨46.8%。

  中指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武汉的公积金贷款利率、商贷利率、最低首付比例等都处于历史最低位,成为全国住房消费最友好的城市之一。但与全国主要城市趋势一致,尽管新房成交环比实现增长,但同比依然下滑在4成以上,部分购房者预判还会有更多优惠政策出台而产生了观望情绪,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楼市迎产品迭代升级

  位于武汉市武昌核心地段的一处豪宅项目售楼部内,第一财经记者现场看到,前来看房的购房者正围在沙盘前咨询户型和配套设施。另一侧的雅座上,销售人员向购房者介绍最新的首付和贷款政策。

  3万+豪宅市场转热,5月共完成网签452套,环比上涨40%,是武汉楼市产品从注重数量的规模型向注重品质的品质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在武昌区域,多个新项目因大阳台、配套升级等特色,市场热度与关注度更高;在汉口区域,一些新项目也做了优化,以求在改善型市场上实现突围。

  中指研究院监测的开盘信息显示,5月,武汉共有14个项目平推或开盘,开盘当日去化率为26%,较4月提升约6个百分点。6月初,有6个项目开盘去化率超过50%。

  “5月开盘去化率较高的新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品质升级的改善型项目,部分核心区高品质新盘的人气流量更是增加了一两倍。”李国政说,此前缺少人气、品质一般的项目,比如武汉远城区的大部分项目,回暖起色不大,市场分化还在进一步拉大。

  李国政表示,总体上来看,武汉楼市再次迎来产品迭代升级,品牌房企成为重要的推动力,这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房企战略调整的因素。对购房人来说,供需两端都有积极向好的变化,有助于住房消费的释放。

  购房者产生观望情绪

  总的来看,各区政策普遍加大了购房补贴力度,重点突出因人施策,加大了对于人才、多孩家庭、教师医生等人员的购房支持力度;优化了落户和办证条件,购房者凭借购房合同就能落户,提前享受对口入学等公共服务。

  同时,各区都鼓励推进“以旧换新”,促进新房与二手房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供给侧也加大了力度。比如优化土地出让和户型设计,鼓励房企做好房子,通过高品质项目,促进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5月武汉不少楼盘也推出了更多货量来增加市场供给,目前市场上客户看房意愿正在不断被激活。”贝壳华中区域新房总经理祝甜介绍,多重政策效应叠加,确实促进了一部分需求释放。

  根据武汉贝壳平台数据,通过该平台交易的新房及二手房成交总单量环比4月上涨14%,其中新房成交单量环比4月上涨45%。

  二手房市场方面,今年1~5月,武汉二手房成交面积达到389万平方米,占住房消费比例达到57%,相较于以往33%~45%的水平,目前的占比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戴德梁行研究部经理胡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供需两端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会一定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短期内预计整体行业和市场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概率相对较小,市场对新政策的反应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李国政则提醒,从市场投资和消费热点来看,由于最近几个月各级政策陆续出台,造成部分购房者产生观望情绪,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责任编辑:许艾伦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合肥2月6日电(刘鸿鹤 许兰东 赵朋杰)近日,由中铁十局参建的滁(滁州)宁(南京)城际铁路(滁州段)正式启动信号系统动车调试,距离该铁路(滁州段)通车运营又进一步。

  <strong>激荡浓缩华夏千百年</strong>

  据雄安新区住房管理中心介绍,雄安新区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行“租购并举”,落实“租售同权”,树立“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住房消费新理念。坚决不搞大规模商业房地产开发,严厉打击炒地炒房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住房保障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但与企业总体数量相比,占比仍然偏低,培育和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和潜力。

  (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strong>返校有哪些要求?</strong>

陈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