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率先发现血液蛋白标志物 可提前15年准确预测痴呆

来源: 房天下
2024-06-02 06:19:33

  这项发现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衰老》(Nature Aging)杂志。

  痴呆是指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它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对52,645名非痴呆成年人进行了中位数时长超14年的追踪随访。他们发现联合血浆GFAP(一种蛋白质)和人口统计学指标可很准确地预测未来痴呆发病的风险,甚至在痴呆诊断前15年就可以很好地预测。

  据透露,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围绕中国痴呆风险人群队列开展数据采集和交叉验证,对相关数据作出矫 正,努力开发出最适合中国人群的痴呆风险预测数据模型。

  据郁金泰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痴呆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民众健康、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位专家直言,无症状期痴呆的早期识别一直是医疗界的一大难题,如何判断一个健康成年人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发展为痴呆目前尚不清楚。

  他说,在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前,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隐匿期。如果能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筛查手段早期识别痴呆患者,就有望做到早干预、早治疗、延缓痴呆进展。寻找方便、无创、可靠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突破这一瓶颈。

  事实上,血浆GFAP等水平早在痴呆诊断前15年就明显偏离了正常值。据悉,研究团队联合血浆GFAP与基本人口学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等),对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预测的准确度分别高达89.1%和87.2%;对新发血管性痴呆预测的准确度高达91.2%;血浆GFAP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未来患痴呆的概率是GFAP基线水平较低者的2.32倍。同样的变量模型也可以很好地预测民众未来10余年的痴呆发病风险。此外,研究还发现血浆GFAP对痴呆具有特异性。

每每讲起这张照片的拍摄经历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30/85/1660135983616799369.jpg" alt="" />

  <strong>天天学习 </strong>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今年春节假期期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人数显著增长,多国热烈欢迎中国游客,认为将极大促进各国旅游业恢复和经济复苏。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可见,“向西走”是新疆外贸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新疆与中亚外贸的亮眼成绩单从何而来?彼此未来又缘何值得期待?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30日电 今天,北京发布《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包括四方面51项任务,排查制约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机制障碍,打造更优的消费营商环境。

蔡浩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