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从种业入手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6-13 12:00:12

  中新社三亚1月4日电 (记者 王子谦)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4日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从生猪产业的源头育种出发,就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打造“华系”猪种建言献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2022年中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猪肉产量5541万吨,已形成瘦肉型猪生产育种繁殖推广体系。然而瘦肉型种猪的源头——祖代种猪,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坦言,由于育种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超过1万头祖代种猪开展繁育。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也提出,目前中国种猪市场存在本土猪 综合效益低下,严重依赖外种猪的情况,高端原种猪97%需要进口,“由于外种猪育种创新水平不高,核心种猪出现‘引种一退化一引种’的恶性循环。”

  刘娣介绍,中国是地方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83个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的特点,但由于资源群体小,公猪血统少,一些品种濒临灭绝。发展“华系”种猪品牌,一方面要保护好地方猪品种,同时利用引进猪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的特点改良“华系”种猪,筛选最佳组合推向市场。

  朱砺则建议,为解决外种猪本土化的现实难题,中国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的现代商业化育种模式,对引进猪品种资源进行适应性驯化与基础数据库构建,建立外种猪本土化高效培育的综合技术体系,产业化推广示范。

  “种猪质量是影响生猪产业效益的核心要素,在基因组时代,猪育种有新机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书红正在带领团队开展猪全景表观基因组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基因的精细调控,为性状遗传解析提供支持。她说,科学家将构建猪基因组数据库,建立基因组育种新模式,提高育种效率。

  据南京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志超介绍,“自2022年年底以来,南京市商务部门已在多平台连续几轮向全体在南京民众(含外地来客)和南京都市圈城市市民发放消费助力券,同时牵引各大平台、商家大幅度优惠让利百亿元(人民币,下同),提振消费信心。”

  乌克兰基辅市市长表示,由于夜间遭到轰炸,市内能源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目前已实施紧急停电举措,不过自来水供应还处于正常状态。

  我们又闻到了那浓浓的烟火气,我们又看到了那久违的笑脸。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2022年6月起,总书记还先后在成都、沈阳、北京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就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等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苍茫的西北戈壁滩上,宁夏中卫市中国大脑数据中心里,海量信息数据在此汇聚、分流。

杨家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