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动澎湃“创新力” 上海“科创土壤”孕育“大国重器”

来源: 能源网
2024-06-07 20:38:42

  中新社上海12月2日电 题:涌动澎湃“创新力” 上海“科创土壤”孕育“大国重器”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C919大型客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在此展出。

  不到一 个月前,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在展厅内,“爱达·魔都号”模型在一片蓝色的“水域”中缓缓“航行”。

  展厅内,C919大型客机模型正在“翱翔蓝天”。 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立项、下线、首飞、取证、交付、首航……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中国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

  上海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正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这片“科创土壤”上,“创新力”澎湃涌动,承载孕育出一批“大国重器”。

  “上海对‘科创土壤’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表示,上海丰厚的“科创土壤”得益于对“产、学、研、用”全链条科创体系的打造。

  在褚君浩看来,要打造全链条科创体系、培育“科创土壤”,其根本在于“人”。“好的‘科创土壤’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需要有战略科学家,需要具有原创精神的理论科学家,也需要从事实践、具体操作的技工型人才,更需要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人们科学素养的提升。”褚君浩表示,如此方能孕育出科技创新的“大国重器”。

  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官方多次出台了更具体的执行方案来响应科创布局,确定了重点攻坚领域和主要创新主体和集群的发展规划。在成果转化方面,上海格外注重扶持各类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对相关人员的激励松绑。科学普及方面,上海提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打造上海科普品牌的目标。

  在褚君浩看来,上海尤其重视对工匠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创新的大型工程中,不仅要理论先进、设计优越、技术路线完备,更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去实现它。”

  据迷笛公司官方微信,2021年4月,迷笛公司应按照《和解协议书》向北京愉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支付370万元,但该《和解协议书》等三份相关文件在朱墨时序上均存在先章后墨(即先盖章后印刷文字),2022年12月,迷笛公司的“迷笛”系列共计29项商标被拍卖成交。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王坚

  <strong>软着陆与提前降息</strong>

  <strong>南方电网</strong>

  助推产业兴旺,深耕经济发展的沃土。西南边陲云南省风景绝美,当地盛产的林木、茶叶、咖啡、水果、矿石等货品享誉世界。然而,高原山区物流运输时间长、成本占比高的短板成为当地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绊脚石”。中老铁路内引外连,仅野象谷站已累计完成装车数2万多车,发送量超过120多万吨,成功将生态产品蕴含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如今,中老两国道路相通、利益相连,货畅其流极大减轻了企业跨省跨境贸易的物流成本,瞧见商机的创业者也越来越多,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00多种,飞驰的列车跑出产业兴旺发展的新活力。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这房子时,杨裕狂刚给张炳乾看完。“还是老毛病,给他用了一些化痰和扩张支气管的药。”他告诉记者。

黄慧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