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年鉴》40载 见证中医药事业由废及兴历史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6-24 06:34:23

  中新网上海11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创刊于1983年的《中国中医药年鉴》(下称《年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反映中医药事业进展的综合性、史料性工具书。首卷名为《中医年鉴》,迄今已经40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任委员曹锡康11日对记者表示,《年鉴》自1983年创刊以来,虽几经更名,但初心未变,始终承担着存 史鉴今、资政育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副主编李昱指出,《年鉴》是对上一年度中医药发展状况的记载,这种记载不是简单的转载,而是由全国中医药各学科权威专家和学科编辑对本年度成千上万篇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以及科技成果进行仔细比较、甄别之后进行提炼编纂的,是一部综合反映年度全国中医药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史志性、资料性工具书,为中医药临床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创办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编委、撰稿人会议上,记者了解到,40年来,共有26位专家参与《年鉴》编纂工作30年以上,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熊大经,深圳市名中医朱锦善教授等专家出席论坛并被授予“特别贡献奖”。

  “《中国中医药年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事业从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留下了各中医药领域、中医药工作者的成长印记。学术卷就是要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记录行业和个体的成长痕迹。”施杞认为,“《年鉴》作为一面镜子,要综合全面反映中医药医教研的进展和为之奋斗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着重呈现中医药发展与流派传承创新、学科建设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建设健康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中医药贡献。”

  谈起参与年鉴编写的感想,熊大经说:“我1987年参与《年鉴》编写,至今30多年。编写团队在施杞教授的带领下,兼具温馨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研究精神。在编写《年鉴》的过程中,团队迎难而上,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

  曹锡康表示,下阶段,将进一步发挥《年鉴》在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扣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脉搏,抓好《年鉴》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一部全面记载中医药发展动态、展示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学术书籍。

  李昱表示,各位编委、撰稿人和学科编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擦亮《年鉴》的“金字招牌”,将学术平台进一步建设好、运用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对于《年鉴》的未来展望,熊大经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年鉴》的行业影响力,将《年鉴》打造成“肘后案头工具书”,让更多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年鉴》了解学术进展,在启思悟新中激发灵感。(完)

  2023年1月1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做了一期各地跨年烟火秀的视频合集。然而在报道台北市的直播画面时,许多观众惊讶地发现,CNN居然分不清台湾地区和泰国。

  据了解,承担该型号试验任务的试验台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上面级氢氧发动机专用试验台,也是我国第一个低温发动机全系统高空模拟试验台。该试验台先后完成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上面级氢氧发动机地面校准试验、高空模拟试验、长程寿命试验,为我国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作出突出贡献。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新征程上的自贸试验区的成绩单将更为亮眼。

  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教授吕超告诉“补壹刀”,现在韩国媒体炒作对华不友好氛围,破坏中韩友好关系,以完全没有的事,通过制造谣言的方式渲染造成负面效果。

  “我不想后半生无所事事地度过,我还想做点事。”陈金英说,“一开始,凭借当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我想为上了年纪的人设计一款既方便携带又可以装药的护具,保护他们的腰部和肩颈。可惜,因为没有相关资质,我的这个愿望落空了。”

  当天下午,爷爷突然高烧39℃,一直咳嗽,但很难咳出痰,浑身没力气。王宁父母都已经新冠阳性,刚放寒假的她当即决定带着爷爷去医院。刚进医院时,王宁爷爷的状态还不错,血氧饱和度显示96%,还有精神跟她说话。

许韵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