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

来源: 三九养生堂
2024-06-09 15:59:12

  ◎本报记者 陆成宽

  大约一个世纪前,人类首次将氦气液化,开启了利用液氦进行极低温制冷的新纪元。随后,极低温制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科学装置、深空探测、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和战略高技术领域。

  然而,用于极低温制冷的氦元素存在供应短缺等问题。如何才能不用氦元素实现极低温制冷,一直是科学家要着力突破的难题。

  超固态是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时呈现的一种量子态。在这种物态下,物质既有晶体态中原子规则排布的特征,又可以像超流体一样无摩擦地流动。

  事实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尼·莱格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固态物质能否同时成为超流体”的著名科学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除了通过冷原子气模拟超固态可能存在的证据外,人们仍未在固体中找到超固态存在的确凿证据,而寻找这种奇特的量子物态也成为科学家的长期研究目标。”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苏刚说。

  磁卡效应是指磁性材料随外磁场变化而产生显著温度变化的现象。利用特殊的磁性物质——顺磁盐的磁卡效应,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奥克通过绝热去磁首次实现了显著低于1开尔文以下的制冷。

  此次最新研究始于2021年,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苏刚和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项俊森和研究员孙培杰提出了研究钴基阻挫三角晶格材料——磷酸钠钡钴盐低温物性的建议。

  项俊森等人克服极低温下的漏热控制与温度测量等诸多技术难题,经过反复测试、技术迭代,研发了新型低温测量器件,最终成功观察到自旋超固态的磁卡效应。

  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金文涛课题组提供了高质量单晶并开展了低温中子衍射实验。由于材料中的钴离子磁矩较小,而且需要在100毫开以下低温条件下进行测量,实验非常困难。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最终获得了自旋超固态量子相变的微观证据。

  李伟表示,后续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新器件及制冷机的研发等。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实际的器件和制冷机,为深空探测或量子计算提供极低温环境和足够的冷量,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都面临一定挑战。

  《自然》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成果“报道了超低温下对一种复杂化合物的高质量实验”“理论与实验的符合极好地支持了该工作的核心结 论”“漂亮的工作展示了自旋超固态的熵效应有多大,会引发广泛的研究兴趣”。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8亿元,同比增长2.2%,较11月份(-4.1%)回升6.3个百分点。

  2022年7月,当中国女足在东亚杯赛场奋战之时,中国足协联合一家企业发起“送女足一朵玫瑰花”线上助威互动活动,号召大家通过点亮数字玫瑰的特别方式为女足加油。而除了为女足姑娘们加油助威,这个活动还肩负着为另一群大山里的女孩送去一座球场的使命。

  经过20天治疗,冯老病情稳定好转,生命体征正常,近一周体温正常,监测指脉氧在99%左右,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复查胸片肺炎明显好转,胸腔积液吸收,达到出院标准。

  6点多,他们到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望着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陈波感叹:“人真多,跟前两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差不多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36人)

  总体来看,王强松认为,流动性宽松、相对乐观的盈利预期均是春节后偏强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

黄建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