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洋:用手中之笔,记录白鹤滩电站建设的时代意义

来源: 国际在线
2024-06-09 20:40:35

  中新网昆明6月8日电 (钟欣)“山川江河的变化就是岁月的痕迹,人心的冷暖起伏就是时代的变化。而我手中的笔,正好充当了记录时代的光刻机,我愿意为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迹而努力。”云南作家沈洋8日接受中新网记 者采访时说。

  日前,沈洋作品《白鹤滩上白鹤起》斩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

  《白鹤滩上白鹤起》发表于2021年第7期《边疆文学》,分《党旗插在白鹤滩》《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两个章节。前一个章节主要探寻白鹤滩水电站的成长密码,后一个章节主要写当地移民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的艰苦付出和家国情怀。

  “从酝酿、构思、采访到创作,虽然只有短短2万余字,但我花费半年多时间,唯有认真严谨的态度,才对得起万千水电建设大军和十万移民。”沈洋说。

  《白鹤滩上白鹤起》聚焦金沙江下游白鹤滩电站建设移民这一核心事件,再现了大国工匠和一线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战。有评论认为,该作品“以文学的笔触报告,以报告的形式科普”,是一篇鲜活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

  “记得2021年3月,火红的木棉花盛开在巧家县的江岸和街头,我游走在金沙江的两岸,目睹了傲然崛起的电站大坝和日渐上涨的江水,穿行在大山腹地发电厂的车间和隧道,去探寻白鹤滩水电站的生成密码,去感知建设者们把奇迹写在雄山大水间的时代脉动。”沈洋回忆,在和采访对象的每一次交谈中,他与他们同愁同喜、同起同落。

  “如果我是他们,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沈洋认为,作家理应责无旁贷肩负起记录时代、为时代立传的责任,为时代发声,主动承担起立誓言、为民生、著文章、画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进步鼓与呼的重要使命。

  沈洋:云南昭通人,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救驾》等15部。其中,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被改编为电影《安家》。曾获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奖项。(完)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下,即时通信类、音视频会议类、云存储服务类、任务管理类等协同办公软件大量出现,推动办公模式从传统的“本地桌面”向“云端在线”过渡。特别是疫情期间,灵活办公、居家办公需求激增,“云办公”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马科斯在行前讲话中说,世界发展因新冠大流行陷入停滞,本届年会的主题定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十分切题。他说,菲律宾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在国内以及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弥补这种分裂”。

  点开张自立的朋友圈,发现除了分享日常工作和生活,天边的彩虹成为了他朋友圈的“常客”。“彩虹更多的是心想事成,代表着希望与美好。”张自立的新年愿望和战友们一样——愿山河无恙,万家团圆,希望战友们在每次出任务的时候,都能平安归来!

  摄影记者:李志华 张炜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厦门1月15日电 (记者 杨伏山)春节将至,厦门市稳就业保用工持续在路上。

  外卖骑手、网络主播、在线教育老师……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就业形态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线下工作变线上,单一职业变多元,固定工作转向灵活就业。探索建设零工市场,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搭建供需桥梁,成为当务之急。

季昆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