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学习|“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18 03:36:26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彼此契合”,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遇相识、交织激荡、相融相通关系演变的高度总结。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须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内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文|王梦昕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应高度关注、深入领会。

  深刻认识历史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彼此契合”,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遇相识、交织激荡、相融相通关系演变的高度总结。

  近代以来,学术界、思想界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但也有学者敏锐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致性。

  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逐步走向成熟。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我们党立足百余年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认识的极大深化,讲清楚二者的融通和契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二者“能不能结合”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生动表述,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地位,为新征程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基本契合点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须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内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追求相契合。

  作为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春秋时代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再到近代康有为提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均蕴含有实现“大同社会”的深沉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强调的是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之世理想,强调的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最终世界和平、天下大同。二者本质上都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描绘,在价值目标、个体追求上存在高度契合之处。

  第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相契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群众从来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华民族一向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既有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又有强化德行修养、完善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充分彰显出民心至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重视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以人民利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角度上是高度一致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针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追求的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代表的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精神;“自强不息”则强调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始终奋进。

  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命精神 相互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为追求“新”事物或制度,必然要革除“旧”事物或制度的辩证、发展思维是相通的,在“求新”“革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奋斗不止、昂扬进取的斗争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观念上的相融相通,为它们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又一内在可能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相契合。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大生产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增长,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个人的、民族的历史逐渐转变为普遍的世界历史,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出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讲求的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讲信修睦”,出自《礼记》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论述,讲信是修睦的前提,修睦是讲信的结果,讲信修睦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亲仁善邻”,出自《左传》记载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国家应该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中华民族对待邻里关系的态度是“远亲不如近邻”,素有“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美好期望。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内在契合的。

  第五,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态理念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天人合一”出自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天、地和人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可能独存,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万物并育”源于《礼记》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为人与万物共同存在、和谐统一于大自然之中。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本质一致的,都强调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共同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展现出高度契合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二者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内在有机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发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累累硕果。

  在宏观层面,我们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具体层面,毛泽东创造性地吸收和改造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推动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创造性引用“小康”概念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化学反应”绝非脱离实际产生的,而是我们党深深扎根于实践推动实现的。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代的。同时,“化学反应”产生的理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了实践,对今天的实践产生了切实的文化滋养。

  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向更深层次看,“化学反应”的最高境界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这一文化形态不但顺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家乡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还较为薄弱,在农村更是处于空白。”2021年初,郦江渝萌生了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的想法。

  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 Pango命名系统编号:B.1.1.159)是当前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值得密切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相对于新冠病毒的早期变异株(如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的感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其侵袭肺部引发重症的毒性能力则显著减弱。随着疫情演变带来的病毒传播途径的变化,多个奥密克戎亚型在国内同时传播。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牛晓锐介绍,北京金融法院明确“政治建院、使命铸院、专业立院、人才兴院、文化育院、科技强院”的建院方针,形成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一”是建设国际一流金融法院总体目标;“二”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审判高地和国家级金融法治协同平台两条主线;“三”是坚持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三个发展方向;“四”是回答好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司法改革、党建队建四道命题;“五”是实现政治思想引领力、专业审判软实力、金融司法公信力、金融治理支撑力、金融法院影响力等五方面提升。

  当看见技术援助组的蔬菜基地整齐地长出了绿芽,并且了解到援助组推广的农业主栽品种实行“包种子、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政策,对示范户而言几乎没有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目标推广示范户渐渐有了信心,开始加入推广示范。

  久马高速也是加强川藏公路通道和青藏公路通道联系的重要通道,未来将加强四川阿坝涉藏地区、青海以及西藏地区与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沿长江地区的交流和联系。(完)

  <strong>回归</strong>

郑芝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