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盅盅肉”的诱惑

来源: 封面新闻
2024-06-03 02:09:12

  中新社吕梁5月13日电 题:山西汾阳:“盅盅肉”的诱惑

  中新社记者 范丽芳

  山西汾阳籍知名导演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里有一句台词:“家里带了几个‘盅盅肉’,一会儿给你带过来。”“盅盅肉”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实物,但对于长久生活在汾阳的人来说,看到这三个字便倍感亲切,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汾阳的“盅盅肉”发源于王府。资料显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庆成王、永和王先后移居汾州府(今山西汾阳),江淮地区的王府厨师随行于此。此后几百年间,王府菜肴的江南风情与民间饮食的简单粗放相融合,汾阳菜逐渐形成“用料讲究、工艺细腻”的独特风格。

  颇具地方特色的“盅盅肉”,以猪肉、羊肉、鸡肉为主要食材,通过煎、炸、煮、蒸等传统烹饪技艺,盛放在粗瓷挂黑釉浅底小碗中,做至半熟。待客人来后,将盅盅上锅一蒸,蒸好后倒扣在盘中,掀开盅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道“硬菜”就做好了。常见的菜品有酱梅肉、雪浮肉、小酥肉、元宝肉、红烧肉、黄焖羊肉、炉煿肉等。

  “炉煿肉是朱元璋御膳食谱中的一道名菜,至今,在汾阳人的餐桌上也常会出现,验证了汾阳人饭食讲究源自宫廷的说法。”《汾阳县志》主编王希良介绍,汾阳西依吕梁山,东濒汾河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有2600多年建县史,其间,设军、郡、州、府时间约1700年,曾有“秦晋旱码头”之称。随着明清汾商崛起,汾阳美食“版图”扩大,同时其也融汇了许多地方的习俗与吃食,更加典雅、实惠、开放。

  在物资缺乏的过去,当地人只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盅盅肉”,如今,它作为汾州传统宴席(又称“三八八”宴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宴宾庆典、婚寿年节、祭祀祈神的必备馐珍,近年也被加工成礼盒,成为民间走亲访友的伴手礼。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最能体现餐饮综合水准的是宴席。“以‘盅盅肉’为主的‘三八八’宴席始于隋唐、兴于明清,宴席要摆三次、撤三次,每次都与‘八’有关。”汾阳名厨梁耀奎介绍,从八种水果点心,到八盘八碗,最后是八道海味。如今,“三八八”宴席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汾阳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八个 “中国厨师之乡”之一。资料显示,目前,汾阳厨师从业者已超9000人。当地官方正在加强餐饮技能人才培训,完善餐饮产业链条建设,推动餐饮行业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如今,汾阳厨师常应邀去海外展示中国美食,让汾阳美味佳肴香飘法国、日本、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

  从吃饱、吃好,到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再到吃得有文化,人们对吃的追求见证着社会发展,饮食交流也促进着国际间的文化互动。(完)

  寻机遇,帮助港澳台青,叶兴华定期组织创业交流活动。在工合空间里,“数码港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的海报随处可见。他介绍说:“(2022年)12月5日,我们网上截止了报名,2023年1月初,开始培训。”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谢振斌介绍,这两件器物既能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又展现了古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这个青铜人像头上顶的尊,就是中原文明的元素。青铜尊跟跪坐的人像组合在一起,这在其他文明中暂时没有发现。所以它既能体现古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体现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

  具体包括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strong> 2023年北向资金流入量有望扩大</strong>

  <strong>豪华品牌加码电动化</strong>

  由北京冬奥会激发的“冰雪消费”依旧热度不减。据悉,天津12家滑雪场元旦连市,各商圈推出冰雪嘉年华、“元气冰雪节”、冰雪潮街区等活动,吸引大批年轻人“打卡”。极地海洋世界“遇见极地·冰雪狂欢季”,并开业了京津冀地区首家海洋亲子主题酒店,为亲子游玩家庭提供跨年住餐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李耀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