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打造“群峰耸立”产业格局

来源: 杭州网
2024-06-14 10:04:53

  中新网济南6月12日电 (吕妍)6月12日,在潍坊市安丘市精华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我们自主研发的天然石墨粉碎分级球化新技术,让设备占地面积降低50%、加工能耗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王克明向记者介绍说。

  上述企业是山东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山东通过政策引导、精准服务,围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建立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组成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群峰耸立”格局。

  “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对于推动县域经济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丘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潘淑娟说,安丘50家企业入围山东省2024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数量较上年同期实现翻番式增长。

  同样位于安丘市的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是山东省级“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包括制浆造纸洗、选、漂等60个门类,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000多家企业服务。

  “公司研制的‘螺旋布浆高效五辊洗浆机’在国内制浆造纸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达70%。”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华说,该公司创新研发产品,以智慧化、绿色化促进造纸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努力实现造纸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高效发展。

  安丘市优选创新能力强、成长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纳入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用“百企倍增”“造林育苗”等行动带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构筑起从孵化培育到扶持成长,再到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

  目前,安丘市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瞪羚企业等4个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总量达到300余家。

  菏泽鲁西新区同样在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能级提升。

  走进位于菏泽鲁西新区的狮克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农场内,养殖大棚里,黄粉虫沙沙作响,正以听得见的速度茁壮成长;实验室里,多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有条不紊地做实验……在这里,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循环种养的“科技小院”,正不断激发现代农业新动能。

  “添加了黄粉虫的水溶性肥料,吸收率高、低碳环保,且有利于土壤改良。”狮克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孟伦说,依托“科技小院”的研发力量,该公司研发了130多款能适用于不同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年产2.7万吨,远销中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菏泽鲁西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平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激励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帮助企业深入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运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近日,在位于聊城市临清市的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精细加工车间内,80余台设备正在“自动自发”地高速运转。

  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涛表示,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深耕薄壁特种轴承领域20余年,不断提高轴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创新为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我们公司专注于薄壁轴承的生产研发和市场开拓,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850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9%,其中出口额为1820万元,同比增长3.8%,在薄壁轴承领域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公司销售经理徐贵宁说。

  目前,博特轴承订单应接不暇,第二季度生产计划已经排满,产品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机器人、医疗器械、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高端市场与国外知名品牌展开竞技。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临清市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该市不断推动传统轴承产业链融通发展、智能化转型升级,将“低小散乱”的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发展成链条完善、功能齐全、活力强劲的产业集群。目前,临清市拥有5100余家生产制造企业,吸纳20余万人创业就业,年营收500余亿元,跻身中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完)

  记者了解到,北京保障性住房管理一直采用“老房老办法、新房新办法”原则,现有保障性住房上市仍按照原政策执行。业内人士分析,9月4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会议”,针对的是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并非现有的保障性住房。至于新的保障性住房如何供地、如何建设,以及具体申请门槛和配售方式,有待下一步工作的推进。现有保障性住房不受新政影响。

  将上述人员划分为4类组织中的不同身份,可以发现,其中有些是具有国家或法律授予的相应职能的部门,有些则是纯粹的社会组织,甚至是普通的商业法人,因此在链条式的腐败犯罪中,他们所行使的手段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显然,菲律宾在仁爱礁长期驻扎军事人员和修复“马德雷山”号的做法公然改变现状,严重违背了宣言精神,不仅无法促进争端有效解决,反而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曾说过,过去30年西方国家依靠将生产基地移往中国并获得大量廉价商品,让本国的消费物价年平均涨幅仅在1.5%左右。不过,在从中国受益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盘算“B计划”。有专家研究称,“中国+1”最初由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最近几年受中国本土制造成本上涨、美国挑起的对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疫情冲击,一些美欧企业开始寻找中国以外的国家投资、建厂,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起初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主要是因为自己学的就是全科,专业对口更合适一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左惠琴曾去浦东、浦西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聘、咨询相关政策,包括政府对于社区的支持力度多大、规培生入职后是否有编制、对落户和职称评审是怎么样的,“综合考量之下,最终我决定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印度“clearias”网站文章在谈论印度优势的同时也提到跨国企业在印度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复杂的官僚程序和税收制度;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征用问题,特别是企业可能会面临当地社区的阻力;员工的培训和技能培训投入过大;文化和语言差异等等。文章还称,“中国+1”中的“1”并非只有印度,也可能是“中国+N”,其中的热门目的地有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投资激励措施也有吸引力,这让印度各界对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产生一定焦虑。目前来看,在机械制造、汽车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墨西哥、越南等国成为“中国+1”的明显受益者,印度并没有从这个战略中获得客观的收益。原因之一是印度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不断下降,相关贸易政策更为严格,有的动机也并非出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愿望。如果印度不改变现有其贸易战略,就无法从“中国+1”中受益。

陈静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