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11 06:49:24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 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鄂尔多斯1月14日电 题:南非外教威廉在中国鄂尔多斯的“入乡随俗”

  在具体实践中,聚焦“综合交通、不锈钢管、茶产业、中医药”四大产业链条,该县正加快传统不锈钢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赛道智慧交通新增长极,再造一个线上茶叶市场,发展全域康养、古村民宿等富民产业,强化招大引强,力争全年新招引大项目22个以上。

  威廉也开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会发布与中国朋友共进晚餐、看烟花的视频,一些朋友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是半个鄂尔多斯人了。”

  2022年余勤川全年创收20万元,在重庆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中,余勤川被评为丰都县首届“十佳新农人”称号。他带动当地40多个农户实现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曾经的“空巢村”旧貌换新颜,吸引了更多的附近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加入到“新农人”队伍中来。

  虽然拿到冠军,但安香怡并不满足于此。“希望早日‘找回’高级三周连跳,尝试三周半和四周跳的练习。”

  制作丨王元 曲羿 樊浩 许梓晴 赵思佳 杨振江

邱天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