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评论:两岸民间交流不辍 共绘融合发展愿景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16 18:24:11

  中新社厦门6月16日电 题:两岸民间交流不辍 共绘融合发展愿景

  中新社记者 刘玥晴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大会15日在福建厦门举行,7000余位台湾嘉宾相聚鹭岛。两岸各领域、各界别通过论坛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等四大板块活动,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

  尽管当前两岸交流持续受到民进党当局限缩,但来自台湾的“老朋友”和“新面孔”均活跃在此次论坛的科技、金融、乡村振兴、医疗、文艺、体育等各领域交流活动中。

  不论是面对新冠疫情影响,还是面临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海峡论坛历经16届从未间断,从中能够看出大陆持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信心与决心,也足以证明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愿望。

  本届论坛是一次两岸“双向奔赴”,不仅台湾同胞踊跃跨海而来,福建方面也为台胞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论坛期间启用的“近便利”台胞服务专区实现了台胞证、居住证、临时入境机动车驾驶许可“三证联办”,首次来大陆的台胞也可一次性办妥各类通行证件、手机卡、银行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15日在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表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持续增进台湾同胞利益福祉,欢迎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中来,参与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来,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享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伟大荣光。

  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大陆方面不断探索如何为台湾同胞提供各项同等待遇,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应运而生。

  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截至目前,已出台配套政策文件16份,充分体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看到闽台各领域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不少首次参会的台青认同福建有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愿尝试到此就业创业。

  本届论坛还专门面向台湾青年提供1600余个就业岗位,并推动两岸有关机构和企业签订乡村振兴、科技、文化、出版、公益、金融等行业多项合作协议。

  自首届海峡论坛举办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持续热络,越来越多台商台企选择“登陆”发展,越来越多台胞尤其是青年对祖国大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

  “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是海峡论坛多年来延续的主题。从寻根谒祖到文化溯源,从经贸合作到社会民生,从历史连结到青年未来,经由海峡论坛这座“连心桥”,两岸融合发展之路 必将越来越宽广。(完)

  经19个小时全力搜救,截至24日上午10时,15名被困人员全部找到。15名被困人员中,有4人无生命危险,6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外5人现场已无生命体征,也尽全力组织了施救,但仍然没有挽回他们鲜活的生命。

  然而,经过半年的历练,陈乐认为,回乡创业并不适合自己这种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种植知识和技术的“小白”。这与前述研究的调查结论相吻合,报告指出,“新农人”较一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更突出的土地、融资、雇工、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还要面对家庭不理解、社会不认可、对农业不熟悉等自身问题。

  事实上,虽然拜登政府高官近来接连访华,但美国一些政客并未放弃对华遏制的战略。当地时间7月20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举行听证会,讨论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

  此外,合作的快递公司价格亦时常波动。“我们发货的网点,要是完不成他们的任务,运费就好商量,你说啥就是啥,他们一旦完成了任务,价格就高了。”张明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什么家乡会这么落后?我无法理解。”专业的金融知识与农村的现实在他身上断裂开来,从那时起,他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我读的不是顶尖的学校,毕业后可以去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但北上广不缺人才,而家乡这么落后,我回来,机会应该更多。”

  不仅是云南这种西南边陲,出身江苏淮阴农村的大学生陈乐也被自己看到的乡村现实所困扰。“80后不愿种地,90后很多人都去了大城市,我们00后很多人会把小麦当成韭菜。现在从事农业的,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农人,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农村根本看不见年轻人,更别提田里了。大部分老农人种地根本挣不到钱,有时候辛苦一年,连本都回不了。”

王介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