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来源: 封面新闻
2024-06-22 12:55:17

  何以中国·大运河

  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 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它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和客舟曾在这条河流上往来穿梭,带着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将各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十年辛勤耕耘,传承万古风韵。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及其后续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是一个崭新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追问“何以中国”时,实质上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何以中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与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孟 哲

  新京报讯 据中国铁路官微消息,自8月22日起,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12306旅客信息服务功能,提供覆盖购票、乘车、退票改签、停运通知、晚点提示等出行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旅客信息服务需求,提升出行体验。

  李文章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浦江经验”,全面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大力推进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着力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

  但易建联不再是队伍中最瘦弱的那个小孩子,而是最强壮的那个屏障。哪怕球队输掉比赛,易建联只要登场就从未放弃,并且逐渐开始展现自己的领袖气质。

  想到妙瓦底特别乱,阿水有点担心。但 “高总”承诺阿水:从中国到妙瓦底,一定是通过正规签证;来妙瓦底3个月,不管是否培训,都支付给阿水5万块钱,交通费和住宿费另行支付。

  财联社讯(编辑 梓隆),今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随着此次印花税得到调整,市场也回忆起历史上的多次“盛况”。追溯A股上一次印花税调整,时间要拨回至2008年的9月19日,当日,两市1400余股除上市新股外全部涨停,股市信心因此大获提振,且随后展开亮眼的反攻行情。

  与美国部分智库的人事调整同步,美方智库对华认知和行动策略也有很多新的调整和预期。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温迪·卡特勒认为,当前到11月是双边关系的“窗口期”,双方领导人有可能在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APEC峰会上会晤。双方可考虑为领导人会晤营造一些缓和态势,例如在贸易领域和医疗健康领域。

刘佑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