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6-22 08:12:09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陈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20日在北京表示,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当天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参加过大熊猫年度优化配对繁殖专家论证会的专家,刘定震介绍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有关情况。

  他介绍,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21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 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

  刘定震解释道,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经科学评估,在现有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刘定震说:“我也注意到,最近网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或者被克隆的风险。”

  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网发表文章称,随着流动性和经济活动的上升,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带动全球经济提振。文章指出,经济增长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都将是利好消息,因为“中国的经济每增长1%,其他国家的经济就增长大约0.3%”。文章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贡献将达到1/4。此前,IMF在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上调至5.2%。

  “哞、哞、哞……”在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标准化肉牛养殖圈舍整齐排列,一群群成牛膘肥体壮、毛色锃亮,几十头体型健硕、皮毛油亮的草原红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饲料。养殖人员忙着清扫场舍、添加饲料,场面十分热闹。“今年新出生了小牛犊30头,现存栏150头,今年卖牛收入达37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宝乐尔说。

  开班式上,总书记对此作出进一步深入阐述——

  在河南周口郸城县人民医院,74岁的王文灿感染新冠病毒后,经过5天治疗病情稳定,准备转入镇卫生院做康复治疗。在办理出院手续时,病历资料就同步传到了镇卫生院,王文灿老人很快转入镇卫生院开展康复治疗。

  “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大量实用人才,产教融合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王晓峰告诉记者,围绕“产业链”,该县精准布局“职教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精准度、实效性。2022年,该县职业教育酒店管理、公共服务与管理2个专业本科过线100%,10个专业本科过线超过50%,本科过线440人,优生占比在临沂市各县区位居前列。

  送教下乡、农民工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王晓峰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临沭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先后完成各级各类活动百余次,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3601人次;打造农技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线上、线下培训社会人员1.2万人次、带动8000余人创业就业。

刘琼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