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创新团队:数智化为古建筑注入“隐形钢筋”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06 22:32:15

  中新网西安4月2日电 (李一璠)“古建筑是活着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保护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薛建阳表示。

  据悉,随着传统建筑保护形式从早期的抢救性保护发展成为预防性保护,针对全国许多重点文物建筑“只监测损伤,不预警风险”的现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不断瞄准新领域开展攻坚,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技术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赋能,为更多古建筑注入强有力的“隐形钢筋”。

  为全面提升钟鼓楼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近日薛建阳被聘为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专家,并与博物馆签约了馆校共建“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二十余年来,该团队围绕中国古建筑的残损调查、安全性评定、维修加固和性能提升等方面持续深耕,尤其运用现代试验技术及理论对古建筑的结构特性、结构演化过程及抗震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多角度揭示了古建筑的抗震机理,建立了古建筑抗震分析理论与鉴定加固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2017年,该团队对山西应县木塔进行了大规模的残损调查,包括查看榫卯结构残损情况、探究主要构件和整体结构的残余承载力等,全面系统地测试了木塔的健康状况并对其建档,为木塔的进一步维修加固提供了最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团队还开展了西安钟楼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掌握了钟楼在遭遇不同强度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此外,对钟楼重要构件的残损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检测与监测,对其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估。相关成果还应用于韩城城隍庙等文物建筑的安全性鉴定和加固保护工程中,社会效益显著。

  团队将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引入到古建筑保护领域,实现对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如基于云服务器监测系统框架,研发数字化古建筑监测预警云平台系统,可根据不同的古建筑保护项目需求随时调取和填充数据,实现古建筑结构健康状况智能化评估与预警,为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技术和设备支持。

  “未来,我们将研发基于智能算法的古建筑材料、构件、节点和子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构建古建筑木结构的数字化监测与运维平台,并引入先进材料对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更新升级,提出基于性能提升的高效自复位增强技术与加固设计方法等,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古 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薛建阳表示。(完

她清楚地记得

  天气转凉、游客变少后,张洁就组织乡亲们回到容东、容西等回迁小区,从事种树绿化、保安、物业、保洁等工作,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挣。

  盘点《中国奇谭》已播及即将播出的几部短片,你会发现,细节之处无所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短片集中《林林》一集邀请到民族音乐作曲家马久越担任音乐总监,在整个作曲和编曲过程中,马久越尝试用笛、箫、中国大鼓等诠释这个林海雪原里的传奇故事。同时,他也透露,最关键还采用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阮。

  22日一早,漠河市气温持续走低,出现极端冰雾天气,阳光被遮挡在冰雾之外,令人倍感寒冷,交警提前上道疏导交通。

  张艺谋导演作品《满江红》定档大年初一上映,影片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叙事,以“悬疑+喜剧”的方式讲述南宋绍兴年间的一段故事。

  第二产业中,2022年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9%,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

邓俞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