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

来源: 发展网
2024-06-12 18:12:41

  央视网消息:除了挂艾草,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香囊也叫香包,制作时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袋中,有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在甘肃庆阳,当地有制作香包的传统。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煜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眼下,她正在和绣娘们一起赶制香包订单。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人们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百姓通过口鼻吸入体内,以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

  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人也把它叫做“绌绌”。

  一枚针、一把线、一块布,看着简单,但是,当自己上手操作时,才真切感受到“非遗”没那么简单。庆阳香包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穗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针法多达80多种。

  五彩缤纷的布料上,绣娘们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天地万物、山川日月都可入画,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绵和中草香料,便是一件寄托祝愿祈福的庆阳香包。

  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一代代的庆阳香包如何在一针一线中不断探索?千 年技艺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小香包如何推向大市场、带动大产业?

  在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驿马村,“90后”绣娘孟亭亭正在工坊里和姐妹们赶制订单。

  孟亭亭8岁就跟着父母学做刺绣,16岁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服装设计专业。如今,她组建了香包创意研发团队,设计人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传统香包、刺绣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出一系列“新”庆阳香包产品。

  像孟亭亭这样做香包传承创新的工坊在庆阳市还有很多。

  夜幕降临,订单基本已经处理差不多。金亮亮开始整理一天的销货单、核对账单。

  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有190家,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香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从基金类型来看,货币型基金、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贡献了2022年四季度绝大部分盈利,三类产品合计盈利超1100亿元。其中,货币型基金盈利最高,整体盈利453.32亿元。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紧随其后,分别盈利343.52亿元、309.64亿元,而2022年三季度利润,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分别亏损460.56亿元、3530.38亿元,业绩十分强劲。

  评审专家认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具备开展生态系统环境损害鉴定领域中的生态破坏行为致植物损害鉴定、生态破坏行为致动物损害鉴定,以及生态破坏行为致草原生态系统损害鉴定等三个分领域的司法鉴定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

  <strong>城乡消费迁移 返乡消费热情高</strong>

  身体康复速度因人而异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她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在书里,她用日记的方式,描写了庄子里的日常生活,搭配着她自己手绘的四十多幅插画。书的封皮像是大地和沙子的灰黄色,右上角一张自拍,是裴爱民的粉色头巾和那张笑意盈盈的脸。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丝路花雨》在国家大剧院奉献本季最后一场演出。经典的敦煌舞姿、独特的中国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如潮。

吕孟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