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套现近100亿,“教育首富”中公教育快把公司搞退市了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06 16:35:56

 

  来源:深蓝财经

  撰文 | 王鑫

  1

  面值退市风险迫近

  6月3日至今,中公教育突然经历了一场惨烈暴跌,盘中惊现三个跌停,24.3万股东人心惶惶,极为担心被ST。

  截至发稿,中公教育股价报1.66元,4天抹去近30个点,市值仅剩102.4亿元,跌破2元后的恐慌效应显现。

  退市新规下,股价一旦跌破2元是一个危险信号,往往这类股票雷点多,极易加速跌破1元,触发面值退市。

  没想到,昔日大牛股中公教育也进入了这个“死亡螺旋”,还是挺令人震惊的。

  这样的暴跌,导火索源于近期公司又传出破产传闻,大股东跑路传闻等,也有投资者怀疑是公司大股东质押的股票爆仓了。

  不过6月3日,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破产传闻不实,请勿轻信谣言。

  6月4日晚间,中公教育公告了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股民担心的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严监管下的ST可能、员工股权激励方案终止原因、控股股东股票质押情况等进一步作了回答,表示很多传闻严重不实,公司及管理层正不断努力恢复公司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同时,公司还强调今年一季度已经扭亏,实现净利润8200万元,二季度从 4 月和 5 月的情况来看,公司经营处于稳步改善过程中,从实际市场招生和教学交付来看,中公教育的研发、教学和服务,依然保持在行业的领先水平。

  从回应来看,似乎最困难的阶段真的要过去了。

  只是市场并不买账,6月5日、6月6日盘中,中公教育还在大幅下挫,似乎投资者的信心被击垮了。

  终于,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也坐不住了。6月6日,据证券时报报道,李永新出面接手采访,他表示,“关于公司及我个人的很多传言都是严重不实的,2021年以来,受双减政策、疫情、退费等影响下,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我个人到整个团队,都在积极努力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这些回应并没有新意,还有网友评论,“自己忙着套现减持呢”。

  2

  业绩蹊跷变脸

  复盘中公教育登陆A股后的表现,着实有些魔幻。

  中公教育的创始人李永新毕业于北大,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他,是一位“小镇做题家”,创业初期,把从奥数到高考到小学的几乎所有教育项目都尝试了一遍,后来才成立了中公教育,落子考公等职业方向,并开发了互联网+培训的全新商业拓展模式。

  2018年,中公教育以185亿元身价借壳亚夏汽车上市,股价一路暴涨,2019年2月上市敲钟之日,总市值超过500亿,成为国内职业培训领域市值最高的公司,荣登A股教育上市公司榜首,被称为“教育茅”。

  到了2020年11月,中公教育市值已超过2600亿元,借壳两年不声不响涨了14倍,李永新和他母亲鲁忠芳也以1400亿元财富位列《2020胡润百富榜》第19位,成为全球教育行业的首富。

  市值暴涨背后,离不开飞奔的业绩支撑。

  根据借壳时的业绩承诺,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0亿元、13亿元、16.50亿元,合计为38.80亿元。这三年的实际数为11.23亿元、17.19亿元、19.03亿元,合计为47.45亿元,超出承诺数8.65亿元。

  尽管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上半年业绩亏损,但是最终全年仍超额完成了三年业绩承诺。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0%,赚钱能力确实惊人。

  但蹊跷的,这样的业绩神话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业绩承诺期一过,公司就开始巨额亏损,2021至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23.7亿元、-11.01亿元、-2.0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36.8亿元,相当于把之前三年赚的回吐了大半。

  如此夸张的爆雷,让市场难以相信其合理性,究竟是之前通过财技透支了业绩,还是经营确实出现了重大失误?市场疑虑不少。

  二级市场上,中公教育股价急转直下,一路踩踏,市值蒸发2500多亿元,相当于跌去了96%。

  不仅是业绩,令人困惑的地方还有很多。

  2018年至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从58.98%一路攀升至92.06%,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已经低于0.09%。

  大举负债的同时,中公教育还热衷于买房。从2018年开始,中公教育的的海外分公司、培训机构、研发中心迎来了激进扩张。例如,2019年12月,中公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投资,在北京昌平投资超过30亿元,将建设一个崭新的办公场所和新的训练中心,就引发不小关注。

  很快,中公教育的现金流捉襟见肘,2020年公司货币资金还高达59.50亿,到了2023年末仅剩3.78亿元,好在2024年一季度有所回升,为6.24亿元。

  3

  深陷退费风波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斜了,问题出在哪呢?

  中公教育不断爆雷背后,主要还是对行业形势判断失误了。

  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叫停了K12教育,新东方转型做直播卖货。彼时,中公教育认为自己是做非学历职业就业培训服务的,影响不大。

  中公教育的收入来源中,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培训占据前三,最大的一块便是公务员考试培训,这确实是个好赛道,因为考公一直热潮不减。为了圈到学员,中公教育还针对考公培训等专门推出了“不过退费”的协议班模式,2017年协议班的收入占比高达74%。

  但后来,在疫情和政策影响下,一些头部教育机构裁员,市场涌现大量以个人工作室形式存在的小型培训机构,叠加消费意愿普遍紧缩,与中公教育动辄上万元的协议班相比,不少考生转向价格相对实惠的中小培训机构。

  2021年年报中,中公教育承认,由于公司管理团队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经营计划调整不及时,导致退费猛增而成本居高不下。

  从公司财务数据来看,学员退费体现为现金流量表中冲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2018年至2023年冲减后的数据分别为66.54亿元、101.5亿元、138.88亿元、51.73亿元、58.79亿元、21.36亿元。可见从2021年起,形势急转直下。

  而期间,公司 的营业总成本保持了较长时间粘性增长,从2018年50.07亿元增长至2021年91.53亿元,这势必大幅挤压利润。

  直到2022年开始,公司才大幅收缩,通过削减直营分支机构、员工人数、研发人员、授课师资人数等举措,把总成本砍到了61.39亿元,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30.21亿元,亏损因此逐步收窄。但是公司引以为傲的研发优势有没有动摇,不得而知。

  今年3·15,消费日报就指出,中公教育频频被曝拒绝履行协议约定,以拒绝为符合条件的学员退费,甚至存在引导学员贷款培训,至学员背上巨额债务等行为。

  从媒体报道来看,中公教育同样存在拖欠工资现象,总部员工工资只发到今年1月份。另有员工透露,从2022年开始,中公教育就经常拖欠工资,2023年10月份的工资拖到2024年2月下旬才发。

  4

  实控人套现近百亿

  引发外界更大不满的是,中公教育欠着学费和工资,大股东和核心高管却率先“开溜”了。

  据媒体梳理,自2022年11月以来,中公教育高管频繁大额减持,特别是实控人鲁忠芳及李永新母子,通过多次减持,已经成功套现了近100亿元的资金。中公教育的其他重要股东,如联合创始人王振东等,也进行了相应的减持操作。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鲁忠芳及李永新母子二人最新持股比例合计为16.68%,而在2022年10月时高达60%左右。

  在持续的股东大规模套现过程中,中公教育的关键股东还频繁质押股票。

  截至2024年5月31日,来自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公教育有31笔股权质押,质押比例17.55%,这和交易所统计的大股东质押数量相同,鲁忠芳及李永新母子、王振东这三位关键股东共质押10.82亿股,三人总共持股14.92亿股,意味着72.57%持股都被质押。

  如果股价继续暴跌,这些质押股权是否爆仓呢?目前看还不好说,只能说风险巨大。

  例如,最新草案要求成员国至少建立一个可供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免费使用的“监管沙盒”,在一个受监督和安全可控的场景中,对创新性人工智能系统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测试,直到满足合规要求。欧盟普遍认为,该提议不仅可以让当局实时关注技术变化,也帮助AI企业减轻监管压力的同时能继续创新。

  #两岸头条# [美为何加紧训练台军?台北路尽头是解放大道 侯友宜三顾请高人]国台办:让更多台湾青年“首来族”成为“常来族”;美不断鼓噪提升台“防卫能力及后备力量” 国台办回应;台媒炒作武汉市“台北路”尽头是“解放大道” 国台办回应;国民党展现团结气势 金溥聪领军侯友宜竞选团队;镜电视争议不断却上架过关 NCC遭批丧失公信力。#台湾#

  山东深知,人才的支撑,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如今,山东通过组织的方式、选派的方式,引进一些人才、打造一些场景,让大家在这里有事业、有好的收入、有比较适合的生活条件,有些人就会愿意到农村来。

  记者了解到,此次对支付宝和财付通处罚金额相对较高,主要因为这两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客户众多、业务规模巨大。此次处罚,是对过往不规范行为的处理,随着整改工作的推进,两家机构合规改善,业务运行稳健有序。

  指示中提到,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工作落实,盯紧苗头隐患,全面排查风险。

  过去十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6.2%,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18%左右,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提供了大批物美价廉的产品,是国际自由贸易、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压舱石”和动力源。高凌云相信,中国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市场,未来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崔凤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